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

写信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网络的世界。有的人说,这是时代淘汰后的必然趋势。落后就要被淘汰,怀旧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记忆永远不会褪色。

无人再写信,写信已经跟不上现在的高科技,以至于现在的人们有的连写信怎么写都不知道,这就成为一种纪念,一种怀念,一种被人遗忘在角落连接彼此心意的过时货。但只有少数人知道,写信只是为了缅怀,缅怀那曾经,那个人老了会回想自己青春的年代。

人们紧跟这个时代,不管从哪一方面,也许,新的思想、新的手段,只要是新的,就是最好的。当朝阳再一次升起,雄鸡啼鸣,再也看不到往日里的炊烟袅袅,农作的人越来越少了,起床的人也是越来越晚了。

漆黑的柏油路四通八达,连接着村里村外、连接着乡村和城镇、连接着外面的世界。现在的道路又宽又长,早已不是当初那蜿蜒泥泞的小道了。飞鸽牌的自行车也被各种发动机的轰鸣声所取代,“老三件”也成为了古董,再难诉说当年的辉煌。人们的衣着亮丽多彩,再不似那个除了黑就是白的世界了。

大大的宣传栏占据了整个墙面,长得英俊的小鲜肉摆着造型宣传着广告,看脸的时代众所周知,这是个明星而且是现在很流行的明星,堪称家喻户晓。在村口的石雕像上,坐着一群戴着金链子、大手表,手中拿着图纸,露出一口的金牙,满脸的横肉因为争执,一颤一颤的,那不断冒着白烟的雪茄吸了又吸,在他们不远处停放的是他们坐下宝马,牌子多样,一看就不是便宜的进口车。

在他们对着偌大的田野指指点点后,不少人很满足自己的杰作,那是他们身后的一排排别墅,装修亮丽,豪华而又奢侈,从远处看,就像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在这一排排风景中,唯有村尾的一间红砖房显得格格不入,那是红砖砌成的围墙,没有瓷砖的装修,混着泥土搭建而成,唯有一面涂了白色的油漆,上面画了一个圈,圈子的中间写了个大大的拆字。

从外面看,依稀可以看见围墙里面是用土坯堆成的阁间,大约有三个这样的阁间院子里有着小块的菜地,坍塌了一半的厨房,被挡风墙半遮半掩,仿佛在诉说这经历了不少的沧桑。

用现在的话讲,也算得上是三室一厅了,而且还附带一个院子和厨房。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更多的是这样的房子也叫房子?是人住的吗?

房子是用来住的,其实人是最好养活的,有吃的有睡的,人就会选择活着。至于好坏,都是人心欲望所致,不满足已经成为常态,欲望无穷尽,就像钱挣一辈子也挣不完。听村里的人讲,这里居住的老人曾经当过兵。而我也见过这位老人,那时候的我还没有去当兵。在我孩童时代,每个黄昏都可以看见这个老人靠在躺椅上,手上拿着几张早已泛黄而又破烂的信纸哭了又笑、笑了又哭。没有人知道老人在想什么,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总是哭多笑少。可尽管如此,村里还是有不少孩童愿意搬着小凳坐在他的旁边听他讲故事,老人看着我们的到来总是一脸的开心,有时对于我们的挖苦也全然不放在心上,曾有几个娃看见他手中的信纸,满脸不屑,又是挖苦又是讽刺地说: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会有人写信?你难道不知道这是科技的天下,你看看,这是我爸从外面专门给我买的最新款苹果手机。”

说完还不忘拿着手机在同伴羡慕的眼神中朝老人挥了挥,老人也不气恼,只是对着我们这群时常来陪他的孩童笑了笑。有时候还会从他那件早已破损的军大衣中掏出几颗糖给我们吃,尽管换来的是我们的白眼,但他还是乐不彼此的做着。

每次看到我们认真的听他讲故事,他的脸上都会挂着微笑,讲到精彩的地方,他也会停下来卖个关子,直到我们几个娃耐不住好奇心,连忙崔他快点讲。他又会大笑几声,继续给我们讲故事。也许是被他那故事中的情节吸引,在我孩童时代竟然会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吸引人,尽管村中有人说老人脾气很坏,人也很凶,但是我却觉得老人挺和蔼可亲的,有的时候我会想,他们说当兵的都很凶,而且严肃起来还让人害怕,在他的身上我并没有发现这一点,感觉这个老人一点都不像是当兵的,因为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他:

“我爷爷说你当过兵,是不是真的?”

老人没有回答我,只是抬着头,看着天空,像是在发呆,又像是在回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村里的人看着我们这群孩童没事总是和老人打成一片,起先有几个娃回家还被打了,被强烈要求以后不许和老人说话,以至于有段时间我都可以看到,老人一个人老在躺椅上,他的身边放了几个空板凳。后来是县长带着检查督导组到村里检查,特意去老人家看望老人,之后,那些孩童就又被放了出来,没事的时候又和老人打成一片,偶尔还可以看见村里的大人,有时候也会到老人那小板凳上坐坐,村里的人再看见,也都当做没看见一般。

这样的日子也不知道持续了多久,村里的人没日没夜的重复着工作。有的就近在附近的工厂上班,起早贪黑;有的聚在一起,打打麻将喝喝茶,个个穿金戴银、出手阔绰;还有的三五成群聊着家常,说谁家的娃今年又挣了多少钱了,谁家的娃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工作,谈到自家的娃出息的时候,一脸的开心得意;谈到哪家的娃不成气候,立刻就露出一副鄙夷的样子。

也是在她们的谈论中,我多多少少了解了老人的一点事,但我关心的不是他家曾经四世同堂,而是他以前真的当过兵,而且还拿回过奖章,村里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不是英雄,总感觉说他是英雄吧,他还差那么一点;说不是英雄吧,他又比平常人伟大那么一点点。总之,他也算是个不是英雄的英雄吧。

老人一如既往地住在他那座红砖房里,那房子我们也进去过几回,里面的设施很简单,几块青石板围成的园子里种着几根胡萝卜,小片的白菜地还有挂着的几个青红的西红柿。在院子的中间是一口古井,像是常年没有使用过了,从上面看还可以看到有几片树叶落在水面上。在古井的右边是用石头堆成的厨房,两口大锅盖在灶上,灶沿的对面是用泥土堆砌的挡风墙,因为雨季的原因,挡风墙已经坍塌了一半。在大厅的正中间,悬挂着一副伟人像,神龛上点了三支大蜡烛,在蜡烛的左边摆放的是一架上了年头已经停止摇摆的摇摆钟,摇摆钟的下方放着一个大坛子,坛子底部存放着一些大米。

一台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和一张瘸了腿的桌子,整个大厅再没有多余的东西,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用土坯分隔的三间阁间,在最里面的阁间里,放置着一张床和一张小型的书桌,床上放着的是被叠成豆腐块一样的被子,书桌上放着的正是老人手中时常拿着的几张发黄而又破烂的信纸,在书桌的旁边是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和一架布满灰尘的缝纫机。另外两个阁间则是上了锁,锁上也是布满了灰尘,像是很久都没有打开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