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想了想,可能是何进真的搞错了,便也放下这一茬不去理会。
蔡邕离开雒阳,从河内北上。需要途径魏郡、赵国两地才能抵达夏国。抵达赵国时,刘协与赵国国相在邯郸城外迎接。
刘协还以为蔡邕是来担任自己老师的,发现他是辞官去西柏亭,不由得大失所望。可是他现在也不敢再对郭松出言不逊,只好劝告:“老师留在赵国,也可著书立说。学生定当鼎力。”
蔡邕笑道:“殿下有所不知。小女自小仰慕夏国公,如今更是恨不得背生双翼飞过去。老朽是万万去不得其他地方的。”
刘协便转而找国相商量,“我去西柏亭读书,应当可行吧?”
国相道:“殿下年幼,不宜离开封国。”
“太后可以陪我去。”
国相道:“此事应当上奏陛下。”
“那就上奏吧。”没有国相批准,刘协连宫门都出不去,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底气和国相对抗。
辞别刘协,蔡邕继续北上。郭松已经得到消息,安排了欢迎的队伍在国境迎接。按照蔡邕的意愿,安排他在西柏亭修书。
郭松复苏的神迹很快便传遍天下,将他的形象进一步推上神坛。蔡邕加入后,西柏亭一跃成为黄河北岸的学术文化中心,与北海郡高密县的郑玄齐名并立。
郭松按照近现代的中小学教育,设立年级制度,考试制度,主要教授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但也有很多东西是纸上谈兵。比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郭松虽然可以把教科书搬过来,但实践的缺乏是致命伤,难以说服学生去相信。
荀攸提出了“增补制”,即:当通过实验证明理论之后,将该理论编入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未经实验证明的,暂不教授。
郭松有点愁,道:“没有基础的科学理论,如何能说服他们去研究呢?”
何智道:“夫子难道忘了这些理论,本身就是通过实验摸索出来的吗?何况我们只是需要老师们去实验证明理论,这比凭空摸索可要难多了。”
荀攸也正是这个意思,道:“路是人走出来的。就像打铁,也是一块块铁矿烧过了,才能知道高效冶铁的方法。”
“是我糊涂了。那就施行这套政策吧。”郭松承认是自己“学院化”了,以实践来摸索理论是不错的办法。既然这世道已经是神仙满天飞,物理规律也未必一成不变。
郭松道:“我们要多生产消费品,换取外面的钱财,收购大量的粮食。”
荀攸道:“酒、玻璃等都是可以卖出好价钱的。”
“我们积蓄好钱粮,底子足了,就可以施行义务教育和全面扫盲了。只要我们得到足够多的智慧型人才,就一定可以赢得胜利。”
荀攸担忧道:“何进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如今天下士人都归心何氏,我们这是逆天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