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们的注意力全放在蛟龙玉函上,完全没注意到箱子里还有其它东西。
关山冷把玉函放在棺床,从箱底取出一块方形青铜简,通体苍翠如玉,有4纸一半大小。
古代有“金之六齐”说法:“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其中的金即代指铜,讲的就是铜锡混合比例,随着锡含量增加,光泽会从青铜色转为赤黄、橙黄、淡黄,甚至灰白,铜镜中锡含量比较高,所以有种白色光泽。
以前见过大件的青铜钟鼎,小件的斧钺戈戟,乃至生活用品,印象中很少有这种打成薄片的。
关山冷举着青铜简,对着光,瞅了半天,“这上面写了不少字呢,都是啥跟啥啊,没一个我认识的。”
我拿了过来,刚一触摸就能感受到一股沧桑古朴的历史气息,字里行间有不少细小的暗金色裂纹,阴刻百余字小篆,刀法精美纯熟,线条自然流畅,商朝有甲骨文,西周晚期大篆,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简化先秦使用的籀文为小篆,西汉末年出现隶书,当然其中演变之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各式文字流传一时,从铜简所书亦可判定这墓绝对是秦朝之后。
我虽然知道是小篆却也认不出来,就递给旁边的金教授,“我记得贵州省博物馆藏了一件‘开元投龙铜简’,形貌和这个类似,是当年唐玄宗告文上天祈求自己和杨玉环能得长生,永做神仙眷侣,投刺于南岳的紫盖洞天。”
投龙是古代帝王举行金箓大醮之后为了酬谢天地水三官神灵,祈福灭过消愆之用。用青丝捆扎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分为山简、土简、水简,山简投于灵山洞天绝地奏告天官上元,土简埋于地下告盟地官中元,水简投于潭渊水府以告水官下元,只是不知这份铜简所书何事。
金教授把袁学姐叫到身边,一起辨识上面的小篆,其他人散坐在棺床之上无所事事,我头靠着椁壁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大约一小时后,崔同学把我叫醒,原来他们已经认得差不多,我站起来揉揉眼睛,看到金教授把铜简递给袁学姐,仿佛陷入了沉思中。
“我们已经把内容看了一遍,有些字辨认不出,是墓主写的一篇自传,记述生平。”袁学姐说:“墓主为秦时人,出身世家,入朝拜将军,领军攻伐岭南百越之地,为副将,临行前,秦帝面授密令,让他寻找古越某族保存的一样东西。”
听袁学姐提到岭南和百越,我想起以前查过的信息,岭南大体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当然不同时代其所代指的地理范围也不一样,因为南岭山脉的存在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来往,使得其经济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古时候也被北方人称作蛮夷之地,地理偏远,高温多雨,丛林茂密,瘴气横生。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说的便是岭南。
犯了过错的官员常常会被发配过去,苏轼就因党争被发配岭南,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