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我也想不明白……和记一进来,大家就都争先恐后的投降,再怎么说大明也是大国,百万大军就一点机会也没有?这些人还世受国恩,就这么跑去降了新主,也不嫌丢脸。”
“这话不必多谈了。”曹化淳苦笑道:“京师的局面早就不稳了,除了英国公等几家公侯,怕是想投降的也不在少数。”
御前牌子大着胆子道:“曹大伴意下如何?”
“你是说?”曹化淳想了想,瞟了这个太监一眼,摇头道:“现在还为时尚早,我们也不知道皇上的心思。”
“皇上怕还是在等袁崇焕哩。”
“他不会来了。”
袁崇焕是年前就确定年后来陛见,然后在操持与东虏和议之事耽搁了行程,接下来和记誓师,十几天时间如热水泼雪一般将九边消融了一半多的实力,诸多名城大邑易手,多家亲藩和总兵巡抚各路兵备,参将,还有大量的州府县的官员一起投降,地方士绅,生员,亦都归附。
这个情形很容易叫人想起四个字:天下归心。
这样的局面下,袁崇焕没有第一时间投降也是出于名臣和大臣的尊严,还有自身利益的考虑了,而不是与皇帝或大明有太大的关系。
手握十余万雄兵,其中有六万多人是精锐的战兵,装备好,防守的地段十分牢固,拥有大量的红夷大炮,诸多将领也凶悍难制,这样的实力当然可能想要更好更多的待遇,因为手中有足够的筹码。
这般情形下,连曹化淳也明白袁崇焕不会在第一时间投降,而是希望开一个高价给和记,这也是必然之事。
“听说袁某已经弃守大小凌河堡,中左所,塔山,松山,杏山各堡也弃守,锦州也弃守了,只余宁远和山海关至永平一带数百里地方。”
“你知道的还不少。”曹化淳道:“辽镇的核心精华,原本就是这几百里地方,有百姓四五十万人,兵马十余万人,大量储粮俱在宁远和关门至永平府,锦州只有赵率教的几万人屯田,弃之并不可惜。辽西不弃,他没有那么多兵马至蓟,蓟镇一失,袁蛮子的办法就是固守山海关了,只要他的兵马在,他底气便在。”
曹化淳摇头叹道:“可叹皇爷还在盼着袁崇焕来,却不知人家第一时间想的是自保,然后是在新朝谋地位,要么就是想自立,怎会来援救大明?”
“辽西一去,东虏会不会来?”
“来了才好。”曹化淳尖叫道:“来了就混战,袁蛮子一方,东虏一方,还有和记一方,这热闹劲!”
“连我都叫曹大伴说动心了,恨不得去瞧瞧。”
“这一仗打完,也就尘埃落定了。”
“谁能赢?”
“和记厉害,东虏也厉害,谁知道?”
曹化淳说的悠然,心中却是一片沸腾,确实,决定大明和中国,决定未来几百年走向大战可能就要在山海关展开!哪怕一个阉人,到底饱读诗书,这一场会战决定所有的一切,就象是赌徒一样,买定离手,谁也没有办法后悔。
和记确实进展太顺,已经得了南京,立于不败之地,但东虏如果真的那么强,几万人横扫和记大军,占有北方,就又是南北朝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