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段务如能够保持理智,那是因为苏蓓蓓实在是段位太低,搞的事情太过于明显且幼稚,而且目的也不在于沈瑜他这个人,所以才会让段务如生不出什么警惕性,也不会引发什么修罗场。
可是这种事情有的一次就够了,再来第二次的话,很容易死灰复燃的把事情又给搅和起来。
“怎么就有知人论世这种不科学的方法呢?大家都在文本上进行解读不就得了……”
沈瑜真实头痛。
只是在文本上进行解读,去理解文章的意思,以及文章字句的含义不就够了,非要联系本人干嘛?
时代不同了,文风也不通,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想想看以前的那些文人写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在自身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不说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都带着自己的影子,那至少也是以他当时所处的社会为背景进行的创作。
那时候的文人们提倡的文学创作方法,那都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换做当下肯定不行啊,这个世界的文人们创作的文章十有八九都是悬疑大作,基本上那都是天马行空,随便乱想,然后再把这些逻辑给盘顺了。
脑洞突破天际,甚至要突破次元壁,这种时候再去联系作者,那还有什么好联系的呢?
这是作者可不会循规蹈矩地描写一番他过往的事情,他们所描写的东西有时候为了追求刺激性,甚至杀人放火无所不能,难不成这时候还要因为这些去追究一下这个作者的人格问题,暗中调查一下其中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这么明显的道理,鉴赏家们不会不懂,所以这个世界的鉴赏家们在鉴赏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文章的时候,也没有去搞什么联系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来进行分析。
可是面对沈瑜的时候,他们就不同了。由于沈瑜的文章没有那么突破天际的脑洞,描写的文章是别人真实的人生经历,所以他们就更乐于将沈瑜本人与他的文章联合起来看待。
并试图找出文章当中的内容,与沈瑜本人生活当中的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来这一点在最初的时候还只是暗地里偷偷的进行,没有在发表出来的文章当中大肆讨论。可等到沈瑜本人写出能够彻底治愈情绪病的文章,在社会上惊起惊涛骇浪以后。
研究沈瑜本人经历与他作品之间的关系,似乎就变成了一门正式的课题。
沈瑜有一次闲的没事儿在这个世界的学术网站上搜索自个儿的名字,想看看这个世界的人在研究他文章的时候,有什么精妙的见解的时候,就看到过相关的研究他这个人生平的文章。
沈瑜当时是真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他妈,他才19,又不是90,怎么他年纪轻轻就给他用起生平这两个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