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千一百三十七章 平定扬州(168)

而随着两人获得如此高的礼遇,其实大家也都清楚刘澜是要做什么了,一句话就是模仿云台二十八将,为日后对刘澜做出卓越功绩之人可以让他们有一个能够受后人瞻仰与祭祀的场所,而又因为是以文庙与武庙的形式出现,也说着是对文人和武人最大的肯定,而一个人如果死后能够享受到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待遇,那不仅仅是受到了刘澜的肯定,也一定是受到了天下人的肯定。

这算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鞭策,因为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又有哪个不想受到这样的待遇呢,看看能够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吧,哪一个不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简单一句话,进入文武庙的可能性,一定要比进入青史的可能性要低的多。

可是又因为赵洪与张正的出现,一些人又觉得他们能够进入武庙,完全是因为他们早期对刘澜的贡献,可就他们二人,是没有资格进入武庙的。

但刘澜一句话打消了很多人的顾虑,与文庙不同,武庙的贡献什么是大什么又是小,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付出了生命的军人们难道没有资格享受祀武庙吗?刘澜的态度很明确,为他作战的将领们只要是战死沙场,就都会位列武庙,而寿终正寝,则只能看他的功绩,而所谓的功绩,衡量的标准只有一点,那就是开疆拓土。

而在说完这些之后,刘澜又带着大家参观了其他侧殿,侧殿是祭典战死的将士,也就是说,未来除了杂号将军可以享受到祭祀正殿待遇,校尉以上的小将军们也有了进入偏殿享受香火的待遇,甚至刘澜还专门做了一本花名册,里面记录了每一名战死沙场的将士有关的信息。

当然如果以后有可能的话,刘澜是考虑过在战后建立一块类似纪念碑的地方在武庙的正前方,也就是广场内,不过现在还不会考虑这些,但是他这样做无疑给军人们尤其是将领们好似打了鸡血一样。

受到世人尊敬,甚至是能够祀武庙这样的无上荣耀,对于每一名武将都是必胜难求的事情,很多人说一句毫不夸张的话说,或者是他们的希望,但如果真要是战死了,那也不会有半点的后悔,因为能够进入武庙。

不得不说,刘澜这样做,显然比云台更有效果,而比起武将入殿的低门槛,文官们就有点不是那么乐意了,因为刘澜并没有提出他对列入文庙的要求,但整个桓灵二帝朝,能够进入文庙也就那么五人,而这五人无一列外都是经血大家。

所以大家猜猜,如武将正常进入武庙是以其功绩和开疆拓土为基础,那么文人可能就是以经血造诣为主了,但刘澜否定了这一点,他指了指国渊说道:“在座之人在我心目中能够进入文庙,眼下就只国渊一人!”

刘澜的话让国渊诚惶诚恐,这种出头鸟的感觉很不好,可以说瞬间他就感受到了什么叫眼中钉肉中刺的滋味了,可是刘澜好像完全看不到他们的反应,而是直接背身就离开了武庙,只是在他转身的一刻,却听到了刘澜自言自语的说,能进入文庙,最少你有政绩,在百姓的眼里有清誉,最少不会被人指着脊梁骨骂,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还又什么资格入文庙?

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没有为这个国家的百姓做出成绩,一心只是想着自己那个小家的人,有什么资格进入文庙!

刘澜这番话可就有点杀人诛心了,虽然现在刘澜因为一些原因已经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了国家的理念,甚至在各种学堂尤其是蒙学对国家和家族的概念开始植入,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更是成为了很多初识字的孩子们最先学到的字,但是要改变这帮氏族子弟们家族的观念,谈何容易。

但刘澜在努力,在尝试,可是只是一天之后,一切好像风云突变了一样,刘澜和文官们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角逐,或者说是勾心斗角,相互试探对方成为了这一个月的主题,如果不是九江之战,刘澜还真不知道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但一切都是向好发展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日当刘澜醒来之后,张昭便亟不可待的将御史送来的检举书递了上来,直言不讳,这件事他们内阁做不了主,需要刘澜定夺,刘澜本以为是谁什么权臣犯了大忌,连张昭都不敢妄动,可看了之后,他却露出了一抹阴冷的冷笑,而眼眸更是直接盯着张昭。

张昭如同不老松一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好像完全看不到更没有感受到刘澜的怒火,或者说他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撇清自己与这道文书没有任何关系,但刘澜又如何能不知晓,这是谁在捣鬼。

文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是针对武庙内几名受祀的武将,并建议将他们进行更换,第一人直指吴起,第二位乃是白起,而最后一人,矛头直接指向皇甫嵩,至于原因,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