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千一百三十三章 平定扬州(164)

可这些眼下都不现实,也不可能发生,那么刘澜只能去想其他的办法,而他想到的是三国时期的第二个国家,东吴,现在他在江东建立自己的根基,既然曹魏没有参考价值,那么东吴会如何呢?

结果自己是让人失望的,因为孙权的治下,或者说孙权本人送人头的本质,导致东吴的国库无比空虚,可民间和世家却有生活较为宽裕,所以面对国库空虚以及军费紧张的大难题时,孙权听取了谢宏的提议效仿王莽的大泉五十铸造出了面值更大的大泉五百。

这下瞬间就让民间民怨沸腾了,这种感觉就如同后世的一些国家,面额越大钱自然也就越不值钱,试想一枚大泉五百等于五百枚五铢钱,这造成的结构自然就是一枚大泉五百就把五百五铢钱全都换走了。

如果发行的数量少还则罢了,可孙权为了敛财,疯狂的铸造,钱多物少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物价疯狂上涨,原本以往几百枚五铢钱是完全可以购买足够的生活必需品的,就好像以往要买一石谷子(大米)只需五百五铢钱,这下好了,手里攥着一枚大泉五百,兴冲冲跑到粮店,却被粮店掌柜告之粮价上涨了,这一枚大泉五百只能买一斗谷米。

百姓就这样被剥削了,孙权治下的普通民众能不怨声载道,可孙权为了充实国库却对此视而不见,毕竟他既然决定这样做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考虑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只不过权贵向来是不把百姓当人看的,或者说这是权贵们一贯的手法,国库没钱这么办,抄家,谁的家,商人的家,商人的家抄没差不多了,怎么办,自然就轮到了自耕农,如果继续恶化下去,那就会到世家权贵的头上,不过还真没有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因为到自耕农,各种农民起义就已经此起彼伏了。

所以东吴的灭亡可以说是从大泉五百钱的诞生而埋下了祸根,而大泉五百说白了只是孙权在东吴货币改革的开始,接下来孙权又在赤乌元年发行了大泉当千,接下来有陆续发行了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这样的结果虽然充实了孙权的府库,却将百姓搞的民不聊生,甚至已经不仅仅只是影响普通的百姓,连世家们也被波及,终于对货币的声讨从普通的百姓发展成为整个东吴或者说是东吴全民的不满,这时孙权才终于抵不住压力,不得不在赤乌九年废除大泉钱。

看得出来孙权不仅在军事上是典型的废物,在经济领域更是白痴中的战斗机,比之曹魏愚蠢了不知几百倍,刘澜要是借鉴他,他敢保证,不出三年,丹阳必定大乱。

曹魏孙吴都成了刘澜吸取经验教训的典型,剩下的也就只有西蜀可以借鉴一下了,可他所知的蜀汉货币情况,与之东吴类似,只不过刘备在承汉五铢,又发布了直百五铢和直百铢两种货币,所以蜀汉的通胀并没有东吴那么严重,在加上诸葛亮的治理货币较为稳定,没有出现太过伤民的情况,可就结果来说,三国的三个国家的货币政策都只是为了临时解决经济的困难,但又因为太伤民,所执行的时间并不长久。

而刘澜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半物半钱,他给官员开的俸禄,也同样如此,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刘澜所知晓的单纯的以货币为赋税,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是直到明朝张居正颁布了一条鞭法后才算是真正执行了货币赋税。

而在这之前的各个朝代,百姓交税是可以用任何东西拿来抵税的,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实物赋税,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金银货币本位没有明确定下来,所以刘澜才会迫切的想要寻找白银哪怕是大量的黄金也行,可是在现在的条件下,他只能继续依赖已经被百姓失去了信任的铜本位货币体系。

不过有一点刘澜必须得说清楚,他之所以如此说铜本位和银本位,其实都是在套用后世的经济学,而就严格意义来说,不管是汉唐的铜钱流通还是明清的白银流通,其实都算不上铜本位和银本位。

但是所以让刘澜现在去创立以铜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又不太不合时宜,毕竟他是想接套用金本位的货币体系而略过如清朝时期的银本位,这样才是刘澜理想中的情形,但是现在因为白银与黄金的匮乏,这样做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如果能获得大量的黄金和白银,那么刘澜是完全可以直接铸造银币和金币,用以取代现在完全不被市场认可的五铢钱。

其实在大汉朝,已经有最原始的坯胎了,就好像在官方黄金一斤的价值是一万钱,这其实就是黄金的价值,但是因为汉代黄金缺乏,而战果时期大量黄金消失又很有可能是因为陪葬,所以用于流通的黄金货币并不多。

而如果黄金储量或者说白银储量足够的话,那么刘澜在金本位的前提下就可以生产大量的黄金货币、白银货币,在刘澜看来后世的墨西哥鹰洋就是不错的参考货币,这样一来取代铜币也就指日可待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庄园经济以物易物的情况非常严重,就刘澜所知的情形,很多普通的百姓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使用过铜钱五铢,就算是五铢钱大行其道。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是一方面的原因,其次则是对以铜钱五铢钱的信任缺失,将货物直接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绝对不会出现活泼出手之后任何商品都购买不起的情况,因为对于百姓来说,货物的价值永远都在,而钱币的价值却无法得到保障,这些都是刘澜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