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得到结果只是治疗的开始。
如果这篇文可以保证不会被抑郁症患者看到,我会让主角死去。
悲剧不够惨烈,就永远不会让人对痛苦留下深刻的印象。死亡是终结的方式,却也是真正能够获取人信任的方式。当书里的人足够悲惨,他的痛苦被细化,毫无保留地展示,或许就会产生警示作用。
悲剧往往令人印象深刻,书里的不幸是为了现实的幸运而革命。
眠眠可以从六楼跳下去,因为我不会让他死,他就不会死,我甚至可以让他跳楼的对身体和前途的影响降到最低,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几乎和正常人无异。
但是你不能这么做,因为你一定会死。不死,你也会生不如死。我们还是不要和大概率闹脾气了吧,没有人输得起的。
这是爱情小说,爱情对于病痛的作用是必须要展现出来的,但又不能让它太过有作用,我很确信现实中的很多患者根本没有获得陪伴和被爱。所以我在努力把握着一个平衡点,因为我知道这是可以做到的,在没有人陪伴和支持的情况下,你也可以自己重建信仰体系,改变固有思维方式,靠自己走出来,重获健康。
我并不想写成,在眠眠跳楼后,所有人都会在那之后理解他、关心他,这类情况现实中可能会有短暂的存在,但我不想让大家觉得死亡是筹码。这不是自怜的写法,也并没有脱离现实的范畴,毕竟一个人的世界不等同于所有人的世界,你所感知的环境,它很温暖,但你没办法把它分享给所有人。
我希望大家不要不尊重自己的性命,幼稚地以为自己可以同时因此获得理解和死里逃生。就算不这么想,只是想单单获得理解和怀念,这样的目的也是不可取的。我在处理眠眠跳楼后的章节里,选择把所有负面的东西全部呈现在了那一章,在同学们的议论里我用了很多含糊的词汇,这些可能是当时的听者刘超同学在被同班同学跳楼的事实下因刺激而产生的幻觉,比如“好像”、“似真似假”等等,都是想表达这可能是幻觉,也有可能是事实。
我希望有“只有自杀才能得到他人的注意”或者是“只有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才能换来关心”这类想法的朋友,可以相信这就是事实。而对于并不是出于死亡目的的朋友,可以理解成这是刘超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错误听觉。
我们都知道,很多人的处境远比小说艰难,你在一个健康友好的环境里,是很难想象有些人每天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日子。
一个人的死亡,能改变的东西很少。如果你是出于这个想法预谋这件事,那真的没有意义,你也得不到你想要的。
眠眠跳楼这件事,和刚刚提到的初衷完全不一样,我真诚地希望不会有人能真正和他感同身受。
但我不认为这篇小说是童话故事。
因为它在现实中上演过很多,很多,很多次。
这不是不可能的,也许你真的会遇到一个李牧泽,我不是说不可能,我只是不希望你把这件事当做目标,然后忽略了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忽略了你现在就可以着手的努力。我不希望有人因为这些耽误了治疗。
这个病不丢人,不可耻。
但是这个事实很难进到心里去,不论是患者,还是旁观者。
而我的高中时代,会在这本书结束的时候彻底结束。
那时我的同桌,是一个很喜欢吃糖的女生。
她每天兜里都放着很多很多糖,她把这些分享给左邻右舍。每天上早读,我的桌上都会放着一颗小奶糖。
她什么也不知道,她也不会知道什么,不会每天都观察我,仔仔细细盯着我看,然后困惑地告诉我:“你看上去真的很正常。”
可能是因为这样,她才能给我这么温柔的安慰。奶糖没有那么甜,甜的是她。虽然我和她并不熟络,毕业也没有多久,却并没有怎么联系过,以后也应该不会再联系了。
人类对于安慰,需要很多的想象力,才会真正感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