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九十八章:三纲

就像作为朱熹思想根本的三纲五常那一套吧,就跟孔子原本的意思完全不同。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倒是没什么可说的,而最大的问题无疑就集中在三纲上。

正式将三纲五常观点引入儒家的,其实是汉朝的董仲舒。

在其之前,儒家是没有这个提法的。

真要在孔子的话语中去找跟三纲意思相近的,就只有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已。

孟子倒是进一步阐述了一下,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董仲舒虽然提到三纲五常,但也只是简单地阐述了一下,并没有将其拔得多高。

真正让三纲五常成为人们脖颈上一道枷锁的,就是朱熹。

他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系统阉割和改造,致使儒家思想从南宋之后便已跟之前大为不同。

朱熹所倡导的儒学,其实已可称之为“新儒学”。

而朱熹思想的根本,就是三纲五常。

孔子和孟子所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而已。

但到了朱熹这里,却成了主人和奴隶的关系。

所以才会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观点产生。

当然,这句话的前半句毫无疑问是对皇权统治有利的,所以明清两朝的皇帝才会如此推崇被朱熹改造过的三纲。

实际上无论是最先提到三纲的董仲舒,还是将其奴化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朱熹,他们都只是这个观念的搬运工罢了。

真正最早明确提出三纲的,应该是法家。

而董仲舒和朱熹,都只抄了法家观点的开头,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可要是以法家的意思来解释三纲,那么朱熹的理论瞬间就崩盘了。

因为按照韩非子的话来说,真正的三纲就是: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