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几个小伙伴实在受不了饥肠辘辘、提心吊胆的日子,也打起来退堂鼓......
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一个年轻人坚持到了最后。
站在函谷关下,香味越发的浓郁了,可是眼前高耸入云的函谷关,宛如一道天堑狠狠地压在了年轻人的面前,令其再无法前进一步。
关于最后那年轻人的去处,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种子已经种下。
......
世人皆知,秦国的消亡已经是势不可挡。甚至连秦国中人,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秦国,比之孝公时候还要艰难。但,秦王显然并不愿意秦国就此消亡。
所以,“共赴国难”的口号再渡被提出。
关中大地上,一轮新的征兵、征粮的行动在冬日里上演——老秦人的最后一滴血,也将为秦国而流。
问题是,赵军并未寇关!
一切仿佛停滞,一切又仿佛仍在继续。
函谷关外,王樯的六万大军依旧时不时地向着函谷关发起进攻,只是每日最多攻两个时辰,似乎也并不想着要真的攻破函谷关,往往遭遇秦军反击便立即鸣金收兵。
巴蜀之地里,新任的郡守已经到位,随之而来的还有赵国的新政,而李牧所部除了安抚地方之外,也如同例行公事一般,每日向着入关通道发起几次规模并不大的进攻。
一句话: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让秦王和秦军时时刻刻保持着警惕的状态。
而作为赵括的杀手锏,在义渠的赵启,更是一股脑儿地训练着大军,根本没有进军的想法。
没错,在彻底拿下楚国之后,眼见着就可以一统华夏了,赵括反而慢了下来。
甚至赵括都没有往西而行,径直带着楚王等俘虏就回了邯郸。随后一心就铺在了内政之上。
先是给各路大军的将士们论功行赏,随即又与众臣商议着让大军轮流休假,让士卒领着丰厚的赏赐各归其家;
接着又是安排俘虏的大军进行屯田的事宜,好在如今的赵国地盘早已足够,否则又是十数万的俘虏,还真不好安排。
最后便是往各个新占领区域派遣官吏,推行新政,甚至还亲自往三晋之地指导新政的推行。
独独忘却了秦国尚未投降之事。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转眼间,函谷关和巴蜀通道的战兵已经经过两轮的轮换了,但始终得不到总攻的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