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在唐太宗之前最为人所称赞的明君是谁吗?”】
李世民表示:这个答案我知道,毕竟是他这时候最公认的皇帝典范。
【“是汉文帝哦。”李没有故弄玄虚道:“如果放现代,汉文帝的名字确实没有那么响亮,但是在古代,汉文帝是最为历代所推崇的治世明君。
尽管在唐太宗之后,大家就更为推崇唐太宗,但是不可否认唐以前,汉文帝才是世之典范。”】
汉文帝倒是没有生气,只是感叹:“后世皇帝倒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是好事。”他温和道。
若是皇帝能一个做得比一个好,对国家对天下百姓都是好事,只可惜这很难。
唐太宗本人喜笑颜开,哎呀,这多不好意思,汉文帝本人听着呢,咱还是可以委婉一点夸的嘿嘿。
【“不过呢,在成为皇帝以前,汉文帝刘恒的存在感其实很低,事实上当时吕后掌权,忌惮刘家宗亲,所以低调做人确实很有必要。
真的,这是一个好品质,如果没有这份低调,他还真未必会成为皇帝,说不定早就被咔咔了。”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
刘邦死后,惠帝登基,但真正掌握大权是吕后,吕后掌权,那些冒犯她的后宫妃嫔被惩戒,而像薄姬这些低调恭敬的则被允许和儿子去就蕃。
至此,刘恒就藩代地长达十五年,在这些年里,他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将代地治理的很好。
他为人宽容平和,名声极好,但是在政治上始终保持低调,不参与刘吕之争。”
“是以吕后死后,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为首,和皇孙刘章兄弟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之后考虑到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于是废掉小皇帝,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
“关于这一点历史存在争议,并不难确定小皇帝就真的不是惠帝后代。”李一纠提了一句后,继续道:“陈平和周勃评估了诸王和外戚势力后,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而外戚不显的代王刘恒。”
“由此,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之一汉文帝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有人说刘恒只是一个幸运儿罢了,但要我说,刘恒成为皇帝,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
“首先,他是刘邦所剩的诸子中年纪最大的,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子了,在没有嫡子嫡孙的情况下,刘恒在名分上天然就占据优势。”
“其次,当时作为铲除诸吕的主要势力之一刘章兄弟,按理说作为皇孙的他们自然也有资格,还有优势呢。
但是陈平周勃等人觉得刘章兄弟的外戚势力不小,而且他们的外戚做人还嚣张,为了防止诸吕的情况再次发生,于是否定这一人选。”
“刘襄刘章兄弟名分上不占据优势,又没有得到群臣拥戴,实力不足以武力夺娶帝位,是以被淘汰出局。”
“而这时候刘恒就凸现出来了。
在考虑皇帝人选,肯定是先从刘邦的儿子里面挑,而刘恒是最年长的,肯定最先考察他,但是这只是个资格,真正让陈平周勃心动的是刘恒的[x]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