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杨林上班后先研究了一圈各交易品种,然后习惯性的打开了新浪新闻,在要闻一栏看到了一篇《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每桶突破52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的报道。
由于美国能源部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原油库存增加幅度低于市场预期,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6日继续上涨,收盘价突破52美元。
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份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上涨93美分,升至52.02美元,当天的最高油价曾升至每桶52.15美元。同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11月份北海布伦特油价每桶升86美分,报收47.99美元,布伦特油价当天最高涨至每桶48.10美元。
导致当天国际油价继续上升的首要因素是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最新原油库存数据低于市场预期。能源部说,过去一周国内商业原油存货增加110万桶,至2.74亿桶,比市场预期的减少了165万桶。在过去10周内,美国内原油库存减少了2650万桶,降幅为8.8%,其中主要是“伊万”飓风导致的墨西哥湾地区减产和进口减少。自9月13日以来,该地区石油生产减少了1610万桶。美能源部还指出,过去一年中,燃油价格上涨幅度达到70%,今年冬季美国东北部地区家庭平均能源支出将达到1223美元。一些低收入家庭只好节衣缩食,将有限的收入用在能源消费上。
此外,尼日利亚最主要的石油工人工会威胁,如果该国政府不同意讨论油价上涨问题,他们将于下周开始全国性罢工。这一消息也给油市蒙上了一层阴影,因为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日产原油200万桶,且多为消费国十分欢迎的轻质低硫原油。
在该新闻下方,杨林看到了一条有意思的评论。
评论说,原油涨价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主要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发展,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想一想,我们是石油进口的大国,现在我们要用比以前多的多的钞票来换取石油。记住只有能源能卡住我们的脖子。因为我们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美国虽然也是石油消费大国,但是美国有大量的储备,控制着世界的主要石油生产地,因此对它的影响不大。同时,它操纵世界石油的价格,可以以极低的价格收到石油,然后再以很高的价格卖给大的石油消费国-中国,你在其他地方赚的钱最终又回到美国人的腰包。回头想想世界经济大国近几十年博弈的历史。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成功的遏制了日本的发展;90年代到上世纪末,美国打着新经济的招牌给欧洲的强国德国上了一课,骗取了德国大笔的钞票,使德国遭受到损失,影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美国在欧元汇率的波动中也是最大的赢家。美国的下一个目标是中国,怎样遏制中国的发展,也许石油危机或能源危机是美国与中国博弈的招数之一。要警惕呀!个人观点,在宣传导向上,所谓的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以后中国要普及家庭轿车,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汽车是个很有前景的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汽车行业是需要投入很多资金的,造出来的产品是需要耗费能源的-汽油,如果没有高效经济的能源替代品的出现,我们很可能已经在自己卡自己的脖子了,美国在圆满解决中东问题以后,需要击败有潜力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就是中国。它想遏制我们的发展,想击败我们,我们要谨慎呀,愿我的祖国能够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实现经济的和平崛起。
不得不说,这个网友还是很有见识的。
1963年发现大庆油田后,中国的石油生产一直是自给有余,少量出口。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到了今年,石油净进口将首次超过1亿吨,杨林记得好像是1.2亿吨吧,而国内原油产量为1.7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0%。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未来石油进口也会飞速增长,基本上五年时间就上一亿吨的大台阶。2009年超过二亿吨,2014年超过3亿吨,2017年超过4亿吨,2019年超过5亿吨,2020年达到5.42亿吨的历史高点,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了70%,达到了73%。此后几年,我国石油进口受疫情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逐步回落。
这还是中国早就开始布局清洁能源情况下的数据,这也是国内为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及新能源车的最主要原因。
能源安全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看完新闻,杨林起身来到落地窗前看向维多利亚港。
外面又刮起了大风,似乎又要来台风了。
香港就这点不好,总是受到台风的影响,虽然正面登陆的不多,但只要从旁边扫过,就能带来狂风暴雨。
将来要是能掌握控制台风运行轨迹的技术,那就牛逼大发了,到时就可以将台风作为一种武器,大的台风都搞到日本去,让他们好好尝尝天谴的滋味。
正当杨林想得入神的时候,突然手机铃声响了。
杨林掏出手机一看,是冯雪的电话。
肯定是有什么急事,朝夕相处的人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给他打电话。
杨林急忙按下接听键,听筒里传来冯雪焦急万分且带着哭腔的声音:“林哥,不好了,呜呜……”
“小雪,怎么了?”杨林急忙问道。
“我爸被打了……呜呜。”冯雪哭着说道。
“别急,你跟我好好说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杨林边说边转身走回办公桌旁,拿上手提包和外套就走出办公室。
他要赶快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