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这个称呼,东汉已有记载,袁绍为冀州牧后,就曾请卢植为军师,其弟袁术亦曾强迫马日磾为军师。
而军师祭酒则是曹操因对郭嘉格外欣赏,在东汉建安三年(198年),特设此职以示礼遇,祭酒即首席之意。至西晋时,因为避司马师名讳的缘故,才改作军咨祭酒。
出身寒微的光逸,在司马睿称帝不久,继其荐主胡毋辅之死后出任军咨祭酒,这在重视门第出身的江左,只能说明一件事,就是那段时间他所发挥的作用没人能顶替。
胡毋辅之先投司马越,司马越死后,南渡投靠时为安东将军的司马睿,开始在其军府中担任军咨祭酒。而胡毋辅之的前任,则是出自琅琊王氏的王澄,但王澄赴任途经豫章时,却被其族兄王敦命麾下力士在宴中扼杀。
王澄的兄长即王衍,其在宁平城送掉西晋最后一副家当,包括四万甲士在内十万晋军全军覆没,在被石勒俘虏后,不仅推脱自身责任,为了活命还劝石勒称帝。
王衍被俘后的表现虽然不堪,但也不让人意外,因为早在八王之乱爆发前,他一直都毫无担当,才干还是有的,只是天赋全点歪在小聪明上。在中原大乱,大厦将倾时,王衍可以说是毫无作为,一味的损公肥私,为家族扒拉好处,为亲弟王澄、族弟王敦分别谋得荆、青二州刺史,再加上他身在朝堂,如同狡兔三窟。
被王衍寄予厚望的王澄,则是年少成名,但大多是王衍为其经营出来的人设,实际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简直就是个草包。
王澄在当时的名气,还要盛过王敦,兼具一身好皮囊,身为世家子却以力大着称,因为没啥战绩,大概率也是吹出来的,身边还豢养二十名执铁马鞭的卫士,由于王衍的缘故,家族资源倾斜堆砌,素为王敦所惮。王敦、王导的身高与之相比,都很一般,放现在来说,很难跟山东大汉这个词眼联想到一起。
王澄在荆州刺史任上,却将王衍为其筹谋的一手好牌打个稀烂,到镇后日夜纵酒,不理军政。
北面,流民首领王如率部由沔、汉一带进逼襄阳,王澄不能应对,反诿过于下属,以粮草供应不足为名,杀长史顶罪。
南面,湘州刺史荀眺因部下进言,而欲杀尽巴蜀流民,流民惊恐,数万家一时俱反,推杜弢为首领,攻破郡县。王澄仍是不管不顾,与亲信日夜饮酒,投壶博戏,还被人吹捧说是胆子大,又杀富户抄掠财货,于是州中上下无不对其离心。
等到杜弢上表司马睿请降,王澄假装接受,转头就派兵攻打,将巴蜀流民重新逼反,之后却又无力讨伐,内部也因为他的倒行逆施,出现叛乱。
可即便如此,王澄不过落了面子,又从荆州刺史调任,仍能被司马睿召去建康,担任军咨祭酒。
显然,王澄清奇的脑回路,大概率跟首席谋士不适配,出主意不行,做决断也是一塌糊涂,但司马睿需要的是其家世、名望,为将来称帝增添筹码,而这正是王敦忌惮的。
早些时候,王衍曾品评天下士人,以王澄为第一,庾敳第二,王敦第三。同是琅琊王氏,可家族之中也分远近亲疏,王敦向来高傲,眼看酒囊饭袋的王澄也被捧作名士,位列尚在他前,这口气怕是忍了好些年。
王敦都起意要杀王澄了,王澄路过江州还主动找上门去炫耀,他是蠢吗?并不是,而是在家族中,在仕途上,他习惯了周围人的赞美、恭维,根本意识不到问题所在,自然察觉不到危险,也就不知道害怕。
胡毋辅之是泰山奉高人,其高祖父胡毋班为东汉末年名士,八厨之一,这里的厨,指的是能以财济人,时人称之为“海内珍奇胡毋季皮”。
只是在东汉初平元年(190年),时为执金吾的胡毋班,奉董卓之命前往关东,携带诏书劝解联军,却被袁绍指使王匡杀死。王匡不仅也是泰山郡人,还是胡毋班的大舅哥,后来兵败于董卓,返乡募兵,被胡毋班的亲族与曹操合力攻杀。
早年间,胡毋辅之的父亲胡毋原,因为有练兵之才,得到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举荐,做了太尉长史,但到胡毋辅之入仕时,其父已亡故多年,家中一向清贫。
为此,胡毋辅之主动放弃州郡佐官的机会,反而从代理繁昌令这种高门视为浊流的庶务官起家,但也历练出了善于识人于微末的眼光,为人还不爱摆架子,在他举荐的人才中,既有县吏出身的光逸,还有驺卒出身的王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