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后,他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刘岱是东汉贤臣刘宠之侄,算是皇室宗亲。
公孙瓒被袁绍消灭之后,刘备如果不入住徐州,他可能战死,也有可能归于袁绍的麾下。
此时的刘备还在平原县呢,是公孙攒的手下,他也是公孙攒的师弟,两人都跟着卢植学过一段时间的。
在原来历史上,他如今应该是死人了。
如果刘备不入主徐州,他很有可能一直跟着公孙瓒干。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
她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有“史学三裴”之称。
宋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
裴松之广搜资料,精心撰作,于元嘉六年(429年)写成《三国志注》
曹嵩之死,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补充引用了两本书,叫《魏晋世语》和《吴书》。
看史籍的书名就是一大线索,因为书名能够很好反映出写这本书人的立场。
《魏晋世语》以魏晋为名,不仅说明了书中的内容的历史时期,也说明了这本书是以曹魏和晋朝为正统。
《吴国》则是三国吴国的官修史书,肯定是以吴国为正统。
陈寿写《三国志》是以曹魏和东吴的关修史书为底本修改的,只有蜀书的部分是陈寿他自己写的,所以《三国志》同一件事儿,魏书、吴书、蜀书的立场和说法有时候很不一样。
魏书的部分肯定是以魏国为立场,所以《三国志武帝纪》和《魏晋世语》的说法基本一致。
只是《魏晋世语》补充了很多细节,说的是当时曹操占领了兖州,有了自己的地盘,就想把老爹从琅琊接过来,还派了一队人马去接应,结果陶谦得知了消息,就派人半路截杀,将曹嵩一家老小全部杀了。
这乍一看还是比较可信,因为细节特别多,比如曹嵩原本可以从后墙逃跑,结果身体太胖了,翻不过去,只好躲在厕所里,最后被杀了。
但是这里有一個最大的问题,就是陶谦为什么要这么做?
陶谦和曹操一直是对手,之前也打过几仗,所以有一定的动机,可问题是曹嵩一直在徐州琅琊郡,为什么早不杀晚不杀,偏偏要等到现在。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陶谦之前一直不知道曹操在徐州,现在知道了,所以派人杀了。
可是既然曹操敢大张旗鼓的去接他,就证明他和陶谦的关系还没坏到那个份儿上,而且陶谦和曹操之间没有私仇,杀了曹嵩可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
除非恨到极致,不然谁会杀人家老爹,大汉可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那便是不死不休呀。
&;=&;&;&;像是项羽抓住刘邦的老爹和妻子,他也没有杀,当然,这里面也刘邦的无赖和计谋,还有项羽的性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