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招生的对象是官员,宋重文轻武,地方上的官不想从武,武官又觉得打仗这东西,没必要专门学。
而且这个学校还不断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非议攻击,甚至拿前人比较——诸葛亮都没上过什么军校,也不是专门学军事的,人家不一样会打仗?开军校有啥用?
就这样,宋朝第一所军校,在惨淡经营了95天后,关门大吉。
……直到30年后,王安石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熙宁变法。开设武学,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熙宁五年,宋神宗下诏重办军校。这一次,大宋武学终于站稳了脚跟,一直开到了宋朝灭亡。
宋徽宗崇宁年间,又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地方武学,自此,形成宋朝中央地方两级的军事教育体系。
中央武学设在京城的姜太公庙里,姜太公在宋时被封武成王,学生名额有200人,南宋减为100人。
地方武学,见于目前的文献,北宋有17所,南宋有22所。多设在富裕的江南后方,前线也设了几处,用于就地培养军事人才,学生人数“大县五十,中县四十,小县三十八”。
这样看,宋好似也不算不重视军事,那么宋朝的军校取得了什么成果呢?
战斗力整体上似乎没有比办武学前有质的提升,宋军名将中也不见武学毕业生的身影。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办学规模太小。学生总共不到千人,数千人稀释在数十万的宋军中,难以提高军队整体素质。
而且当时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甚至连当过武学校长的程颐都觉得《尉缭子》等兵法粗陋,要把它从课程中删去,代之以《孝经》、《左传》。致使很多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
学生结业后,最高也只授予“三路巡检、监押、寨主”这一类的官,都是从八品左右,而且主要都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到了南宋,武学生结业后要进入仕途,还要通过科举考试,就算考上了武状元,也只是授予秉义郎——秉义郎在宋朝52级官阶中排46位。
相比于文状元,马上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三年后即入京的火速提拔,武状元的升迁道路实在是令人落泪。
……
听到天幕中提起髮国的军校,朱棣若有所思。
与文官不同,武将大都是战场厮杀上来的,若没了战事,那要如何培养武将,况且武将也不能光会打打杀杀啊!
这个军校倒是不错,宋朝能办武学,大明当然也能,天幕要是能细说后世的军校就好了,让他也借鉴一二……
汉,霍去病对于兵种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