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那个贪官,没坏到根子上,或者说,他还可以救药,另外,他立的功,足以抵得过他犯的错,为了体现官府的大仁大义,放过他,又如何呢?他今后肯定不会想着贪污,而且,许多其他贪官也会想一想,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问心无愧?”
赵一鸣还是有点想不通。
“一个人,杀了另外一个人,你说,他该不该死?”
“道长,我们谁也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他自然该死。”
“但是转过头来,他凭借一己之力,救了全村好几百人的生命。你说,他还该死吗?”
赵一鸣傻了。
对呀,所谓的过必惩,功必奖,真的需要他自以为的先来后到吗?
先惩过,再奖功?
在这个故事中,先把那个人杀了,然后再去奖励他?
那奖励还有什么意义?
关于邢学军的问题,他贪污了不少,做了不少坏事,违反了党纪政纪甚至法律。
但是,他就不能立功了吗?
“你们江宁不平静呀,可以说充斥着牛鬼蛇神,如果用一个邢学军,换来了十个百个邢学军,你说,这笔账划不划算?”
天下无贼不是真的太平盛世,是无人想要做贼,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同。
这就是变通,不能认死理。
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和弟子们来到郑国,很快就被当地的权贵给抓了,罪名是传播儒学。
孔老夫子立刻赌咒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传播儒学,权贵这才放了他。
离开郑国之后,孔子立刻又开始传道受业解惑,给人讲解儒学。
他的弟子很困惑,问:“师父,您不是让我们做诚实守信之人吗?你都跟郑国人发誓不再传授儒学了,可为什么又开始这样做呢?”
孔子笑了,反问道:“儒学有没有错,是不是错的?没有错,对不对?那么郑人不准我传播儒学,显然就是错的。就是无理的。对于这些无理的人,肯定也要用无理的办法。因此,我跟郑人那种无理之人的约定,自然也就不算数了。”
对待邢学军也是这个意思。
按照党纪国法,邢学军的确犯了重大错误甚至是罪行。
那么,无论他做了什么,都要严惩他吗?
没错,他的降职调岗,是很优待,但是这背后,是领导们更深层次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