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术常此人,在夏桓看来,多夸夸其谈之辈,论起实事反倒是宛如空中楼阁,可看,不可用。
但是,这样的人也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作为说客的时候,就更能发挥出他的才能了。
许术常临行之前,夏桓便吩咐他,若是相府之中的人,悄悄地接待了他,那便主动惹怒赵束,逼着他说出投靠汉国的话来。
当然,这计划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是极为困难。毕竟,夏桓也未曾和赵束本人接触过,不知此人习性如何。
只是凭借着那赵宇那里打听来的一些事,略微判断了几分。
想要不知不觉之中左右一个人的意志显然是极为困难的,可是,许术常却是做到了。
仅这一点,倒也说明,许术常在言辞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从书房到正厅,这就说明,赵束已经摆明了态度,是正正当当地要和楚国周王谈条件了。
而且,许术常虽然不善专于实际,但是并不妨碍他的学识。
当今诸子百家之学,他更是精通流传最广的黄老学与儒学。
类似《论语》,《道德经》,等两家巨着更是倒背如流。因此,若是不懂行的人,与他交流,只会觉得此人是个大才。
而赵束此人,之前便已经说过,并不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哪怕是在赵国相国的位子上待了这么久,也只能算是政令娴熟而已。
许术常旁征博引,分析楚国的好,齐国的弊,以及汉国对赵国的威胁。将赵束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到最后,更是暗示赵束,只要他肯向着周王,那么非但可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日后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
而赵束本人也不傻,自从齐国一败之后,他原本就有想要向楚国靠拢的想法。
只是,一来他曾经极力反对楚国,忽然倒向楚国,担心既会得罪齐国,又得不到楚国的好。在天下人心中,留下一个两面三刀的形象。
二来也是苦于没有人做向导,无法和楚国高层取得联系。
现在,夏桓来了,事实上,赵束非但不反感,反倒是异常的高兴。
不过,高兴归高兴,待价而沽的道理,赵束还是明白的。如果主动找上夏桓,那就有些掉价了,日后赵国依靠了楚国,他也未必能坐稳相国的位子。
这也是为什么他劝说赵王,将夏桓的兵马全部安置在城外,给夏桓一个下马威的原因。
若是赵束真的不想和楚国接触,那又怎么可能会放夏桓的人进府呢?
之前的那管事,或许在下人之中地位不错,可是也绝计不敢私自做这么大的主张。显然早就得到了赵束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