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6章 半部宋朝史

无独有偶,名将刘仲武之子刘锜二十五岁时,受命作为宋徽宗的特使前往西军,传达皇帝和朝廷关于准备与金军南北夹击,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决议,同时说服西军抽调一半兵力开赴河北参与伐燕战争。让刘锜难堪的是,尽管他是西军经略刘仲武的儿子和堂堂皇帝特使,可西军将士不买他的帐,他的话几乎无人听从,眼看皇帝交待的任务就要泡汤。后来西军举行比武大会,比试射箭。刘锜射出一箭,正中木桶,引得西军满场喝彩,射出第二箭,不偏不倚正中第一箭留下的窟窿,恰好堵住了水流。西军将士目瞪口呆,对刘锜精湛的箭术万分佩服,在西军中的威望也开始形成,种师道、种师中等西军高级将领才一步步被刘锜说服。

权臣高俅曾短暂在刘锜之父刘仲武麾下西军中刷过军功资历,所以,刘锜曾得到高俅的推荐,被朝廷授为合门祗候,后被派知岷州(甘肃岷县),任陇右都护防御西夏。刘锜在同西夏的作战中,多次获胜,颇为西夏军民畏惧。西夏小孩啼哭时,他们的父母就用“刘都护(刘锜)来了!”来进行恐吓。可见,刘锜的战力不凡。

整个北宋中后期,西军参加的河湟开边、五路伐夏、平夏城之战、再征河湟、伐燕战争、开封保卫战等六次大规模作战,三胜三负,对西夏、吐蕃作战三胜一负,只有对辽、对金两次作战均告失败。平心而论,西军将领指挥水平不差,士兵战力不低,战败的责任主要在于朝廷统御无方,政治腐败。当然,西军的构成、编制也有一定的弊端,如西军极度缺少战马,各统制与经略之间缺乏配合和相互支援等。

方腊起义爆发后,短短半年时间发展到数十万人,占据十几个州县,北宋江南禁军以及地方上厢军、乡兵战斗力低下,自保都困难,根本不可能镇压,只得向朝廷求援。刚刚被刘锜说服抽调一半兵力八万多人,准备参加伐燕战争的西军,只得临时前往江南镇压方腊。历时一年半之久,方腊起义被镇压下去,西军也伤亡两三万人。为补充损失的西军,童贯奉朝廷之令,在江南、两淮等地区征兵数万补充到西军,童贯借机从西军划出精锐3000人,交由拉拢来的西军将领杨沂中统领,不久改名胜捷军,正式脱离西军编制,一步步成为他的私人军队。南征大军班师回朝,童贯又截留两万多西军驻留京师,真正回到西北前线原驻地的西军不超过5万人,其中还混进很多投机分子、纨绔子弟和市井之徒,西军遭受较大损耗和削弱。

不久,朝廷为履行与金国的盟约,再次启动伐燕之战。又从西军抽调8万人,会合京师禁军三万人、河北边军,组成了一支20万人伐燕大军。

而留守西北五路,用于防御西夏的西军就只剩下6万人左右。两次伐燕之战中,宋军参差不齐,军心涣散,加上朝廷“不得辽国作战”的命令捆绑了手脚,宋军毫无作战准备,连续两次被辽军所败,西军无辜损失上万人。为此,种师道和西军将士都感到十分愤怒和不解。最后只有6万多西军回到西北五路,数千人随童贯回到京师,编入京师禁军序列。你读到这里,觉得可笑否?

一部西军史,半部宋朝史。令人扼腕叹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哀的是西军的血汗付诸东流,怒的是赵宋朝廷的自毁长城。

随着吴曦叛宋被诛,带着深深私家军烙印的西军也宣告退出了历史舞台,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但是,西军的影子和灵魂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宋朝落日之余晖,也是西军最后的荣光!

第一次宋夏战争是由西夏建国、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庆历和议这五大事件共同组成的一场战争,这些事情几乎都发生在宋仁宗时期,因这其中的三场战役均是以宋军失败告终,使得在庆历和议后,双方开始进行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次宋夏战争中就数大顺城之战最值得一提,这场战争发生在宋仁宗向宋英宗过渡时期,并且因在大顺城之战中,西夏被宋军击败,因此西夏对宋的战略也逐渐向防守过渡,并且因宋英宗在位时间较短,也没有发生什么大型战役。

第三次宋夏战争是由西河之战、五路伐夏和永乐城之战共同组成的一次战役,其中五路伐夏是宋神宗为消灭西夏政权而发动的战役,最终虽战果一般,但也让西夏遭受了不小损失,在永乐城之战中宋朝准备一举灭夏,最终以宋军惨败收场。

第四次宋夏战争由洪德成之战和两次平夏城之战组成。可以说,有输有赢,只是缺乏相关的西夏文记载,根据所斩首级来论,宋军在洪德宝之战中占据微弱的战术胜利,并取得了战略主动的里程碑,两次平夏城之战也均获得了不小的战略胜利,并且成功建立起了一道三角防线。

第五次宋夏战争中最为出名的当属1114年发生的横山之战,大宋先后在古骨龙击溃西夏军,1119年还夺得了西夏横山之地。

我亲率四千斥候骑军和一千火枪军精锐,便是想以第六次宋夏之战的方式练兵,不知兵力是否太少?是否有些不知天高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