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赶到书院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午。董明和诸葛圭也不矫情,就在书院的食堂里对付了一顿午饭。本来是想叫上诸葛瑾两兄弟的,到的时候已经问过了,两兄弟出去访友去了。
准确的说是诸葛瑾去访友,诸葛亮就是个添头。
没见到自己俩大儿子,诸葛圭也不着急,反而笑眯眯的跟董明攀谈起来。他倒也是个明白事理的,并没有过多的打听朝廷事务,只是问了一些跟渤海有关的东西。剩下的则是闲聊,内容则围绕着新学。
从交谈中,董明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诸葛圭对新学也算是颇有见地,不是那种阿谀之人为了谄媚而去了解。诸葛圭是真的下了功夫研究新学,并且还在为政之时通过实践对新学的部分理论做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这让董明很是欣赏。
吃罢了饭,自有书院的下人引着两人到了一处待客室。地方不大,有些像是后世的会议室,靠里面还有一个内间,放着两张床,被褥俱全,可以稍作休息。
两人倒也不困,就坐在外面,隔着一条长桌子继续闲谈。
“伯照,此次某去渤海实在是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你那《青徐州郡考》如今是否有了新的内容?若是有的话,某有个不情之请,能否将渤海卷借在下一观?”坐定之后,诸葛圭又说回了正事。
董明闻言一愣,然后道:“这倒是没有。”
这是实话,《青徐州郡考》写完之后,他倒也写了不少其他地方的内容,但大多数是关中之地,弘农、洛阳等地。渤海地处冀州,这一块,他属实还没有写到。再一个,不管是《青徐州郡考》还是日后将天下郡国全都写完的《天下郡国考》,上面的施政方略和思路都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政治军事环境下的。
眼下的渤海郡,不太适合使用。简单地说,州郡考上的内容,只是一个地方的理想发展模型。真正到具体实施的时候,肯定要有所改变。以渤海郡的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暂时不要搞发展,就是拖时间,拖到朝廷将渤海郡以及冀州、青州两州之内以盐业起家的豪族世家全都按在地上摩擦才行。
如果没有做到这一步,渤海郡的发展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诸葛圭想要在渤海郡行泰山旧事,肯定会横生掣肘,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董明并不打算告诉诸葛圭。诸葛家也不是豆芽儿菜,人家在汉末还是有一定能量的。如果诸葛圭愿意的话,在渤海高氏如今受创的情况下,说不定能够提前在冀州为变法打开局面。
因此,在说完了没有之后,他又道:“不过,相关的内容在下倒是已经准备好了,若是有需要的话,过些日子就可以写出来。”
诸葛圭一开始还有些失望,听到这后半句,脸上露出了笑容,连忙道:“某知道伯照政务繁忙,实在不敢让你分心在这种事情上。”
董明摆摆手,笑道:“无碍的,本身就是要写出来的,早写出来对大汉也是有好处的。”
“伯照此言大善。”诸葛圭击掌笑道。
诸葛圭自然也不傻,他虽然不像董明这样什么都知道。但是凭着诸葛家的人脉,渤海郡如今的情况,倒也能够掌握个七七八八。变法想要做的事情,他也清楚。无外乎将冀州当做第二个关陇地区,让洛阳的权力触须能够蔓延到冀州来。
而变法一派,或者说董明的思路就是从盐业下手。他诸葛圭到了渤海郡,要么当个太平郡守,得过且过啥也不问;要么就得跟着变法一派走到黑。至于倒向冀州当地豪族世家?诸葛圭没这个打算。自己两个儿子都是变法一派大佬董明的亲传弟子,孰重孰轻,他分得清楚。
得过且过肯定是不行的,那就只有跟着变法一派走了。诸葛圭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莱州湾盐场就是扔到冀州的鱼饵,谁敢咬勾谁就得死。而他到了渤海郡要做的就是掀桌子,给朝廷或者说给变法一派一个武力镇压的口实。
办法也很简单,搞发展,扶持莱州湾盐场,侵占当地豪族的利益。这些豪族要么被慢慢蚕食,要么就得铤而走险,不管哪一个选项,他诸葛圭的所作所为于变法来说,都是大功一件。
问计于董明,不过是表明心迹;而董明给的回复他也明白,那就是让他随便搞,出了事儿有变法一派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