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四七章 关中缺水

第258章 关中缺水

大唐春耕开始...李安的曲辕犁是真的起到了至关的重用,此次大唐的工部已经制作了很多的曲辕犁分发了出去,其中李安捐赠三十万贯,这样的善举也是被大肆的宣扬出去。

春耕在曲辕犁的帮助下,居然多耕出了将近三十多万亩的耕地,本来这多出来的三十多万亩的耕地那害死好事,毕竟谁会嫌弃这耕地多。

要知道唐朝的百姓缺的就是土地。

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意识到农民起义对统治的影响之大,因此,唐朝统治者对农民采取安抚和拉拢的政策,对于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实行“均田制”。

所谓均田制,就是“按人头分配土地”,除了妇女、部曲、奴隶,其他人无论老幼,皆可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抑制土地的过度集约化,使得大多数人都能够拥有土地,虽然其中仍然蕴含着性别、阶级等不平等因素,但总的来说,均田制的初衷还是好的

但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是由统治者的主观意愿单一觉得的,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阳奉阴违的例子。

在均田制实施之后,唐朝人口在前期的休养生息后大大增长,唐朝朝廷面临着土地不够分的问题,加之土地兼并死灰复燃,许多农民被迫与土地分流,成为流民。

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走上流浪的道路,但还有一部分农民保住了土地,却因承受不了沉重的赋税弃地而逃。

封建王朝最主要的收入就是赋税,而农民又是最主要的征税对象。丰收年还尚且能够饱足,一旦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农民的负担就会十分沉重,一家人的吃喝都成问题,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逃跑。其心理,可被概括为“村野愚儒之民以有田为祸”,加之一户逃跑,其亲戚都会受到连累,所以就出现了群体逃跑的现象。

而韦了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李安认为就是土地过于少了,其次就是世家门阀侵占土地太严重了,李安将曲辕犁献上,就是可以更多的让唐朝的土地增长。

这是一件好心且是好事,但是让李安没有想到的是,这土地增长了之后,关中用水开始吃不住了,虽然说长安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

可是关中缺水,是不争的事实。

长安周边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等8条河流,所以,不仅此地事宜筑城,还能配套建设许多大城市所必须的周边设施。

例如供养众多人口的农业,就以靠近城市本身最为合适。既可以方便索取而省下运输成本,也能让城市驻军对农田本身进行保护。

那为什么又缺水了,那是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长安的最终没落,也是因为水系过于发达,并影响到城市本身的地下水质量。

早在北朝末年,篡位成功的杨坚就发现,旧的长安城附近环境相当糟糕。自秦汉以来的数次大规模扩张,让不同时代的生活垃圾产生堆积效应。

这个情况在汉朝时就已浮现,只是因为东汉将都城搬往洛阳而遭人忽略。

经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等到杨家准备重塑伟大帝国,才发现这个情况有多么可怕。

城市居民依靠打井取得的地下水,已经因大量污染而变质,根本不能为人所饮用。这才迫使隋文帝决定在旧城东南龙的首原,建立一座新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