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才是不健全的?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年前,苏木望着那个小男孩一直空缺至小学毕业的座位想过很多次。
问。
虽然只是小孩子,都是小孩子,但是以欺凌别的小孩子为乐趣,真的能简单的以‘他们只是那种小孩子的心理,想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力’这种简单的结论结束吗?
既然他可以只是因为老师说的‘小时候缺少关爱,单亲家庭,因此内心孤寂希冀引起他人注意’这样,那为什么夏橘必须是‘这孩子从小心理扭曲,发生这种事情并不奇怪’而结尾呢?
苏木承认那时候自己被吓住了。
只是一个幼小的孩子,见到鲜血淋漓的光景感到害怕不足为奇。
可大多数人都是马后炮。
譬如苏木在后来的一年内反复想起这件事,发现一个至关重要的点。
如果不是发生了那件事,自己接下来肯定不会有多好过。比之当下的被孤立被害怕的不好过更不好过。
被孤立。
这件事在自己被下套,写下那封情书的时候就已经定性了。
他们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合理的被欺负的对象。
多读了些书,多识了些事,多交了些人,在这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再回忆。
每一次的感悟和想法都不同。
苏木想起在三年前,不,算上重生应该是七年前了。
去小学拜访了曾经的班主任,拿到了那个猜想中应该畏畏缩缩的活在阴影里的小孩子。
可实际上,并没有畏畏缩缩,没有什么心理阴影。
只是变本加厉罢了。
初见时,苏木现在还记得清晰,对方亲切的拉着苏木,说了一大堆,似乎已经选择性的忘记了曾经在那件事情发生之前对苏木做过的事情。
只是得意洋洋的说夏橘是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