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2章 唐凨被围

唐凨长枪吐信,一枪刺中敌将之咽喉,随即抽出又迅猛的扫向右边的曹兵。

唐骑在他的带领下,凶猛无比的冲撞和砍杀着曹兵。

只要再给他半个时辰,就能击败乐进军,可就在这时,异变突然出现。

曹仁的大军,竟然突出在四面,随着他冷笑一声,便迅速的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

唐凨见状,震惊不已,曹仁的大军为何会突然出现,难道乐进本身就是诱饵。

不对,若是这样,对方何故这么晚才来;应该是有其他目的,而乐进不过是先锋,是和曹仁的大军一起行动的。

如果是这样,那事态就更加危险了,对方不去攻打东安城,难道还有更大的行动。

容不得他继续思考,曹仁的大军已经快要围上来了。

环顾战场,曹仁的中军在西面,唐凨急忙下令往南撤退,只要能冲开南面之敌,就能逃脱。

典韦与马悍部得到主公的男撤命令后,便急忙去与北面的唐凨部会和,而唐凨也带领铁骑往他们那里杀来。

而东安城里的唐将,还不知道,他们的主公正面临着被围杀的危险。

徐盛将军,在思考着局势和计策,能有什么办法能够击退曹军呢。他想了很多法子,最后想到了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似乎可以借鉴。便拿出了一本详细记载了那次大战的史书,开始看了起来。

在七大战国的初期,全面强大的次序大体是:魏国、楚国、齐国、韩国、赵国、燕国、秦国。赵氏部族在晋国时期,是四大部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中最为悍勇善战的一支。四大部族中,惟有赵氏历代为将,执掌晋国兵权,具有久远的军争传统。但是在赵魏韩三族联合消灭了最强大的智氏,进而三家分晋之后,赵国却始终没有涌现出象魏文侯魏武侯那样英明的君主,更没有进行象魏国、楚国、齐国甚至韩国那样的变法,所以被一个一个的变法之国甩在了后边,成为稍强于燕国与秦国的二流战国。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战国中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成侯赵种是赵国前期最有为的君主,曾对燕国和中山国造成巨大压力,几次几乎就要吞灭中山国!但赵种有一个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性格的激烈偏狭,不善于采纳良谋,不善于与邻国斡旋。最大的失误,就是失去了与韩国合作消灭魏国的那次赐机会。赵国在他掌权的时期,虽然始终在气势汹汹的南征北讨,国土民众却几乎没有增加。赵种做了二十六年国君,就积劳去世了。太子赵语只有十八九岁,很缺乏历练。这正是国家最忌讳的“主少国疑”的微妙时期——国君年少,举国疑虑。同时,赵国又没有久经风滥栋梁大臣与着名将领支撑局面,正是最害怕强敌入侵的脆弱时期。

魏国恰恰选择了这个机会,向赵国猛烈进攻!

魏国二十万大军在庞涓率领下分三路北上。第一路右军五万,从渑池北上,渡过少水,从南面逼近邯郸。第二路左军五万,从魏国北部的离石要塞向东开进,攻克晋阳,再从北面压迫邯郸。第三路中军十万,由庞涓亲自统领,从平阳东渡汾水,攻克上党要塞,从西边直逼邯郸!半个月内,三路大军竟是势如破竹,连克沿途二十余城,将邯郸北西南三面围定,只留下东面缺口,而邯郸的东面,又恰恰是汹涌的漳水!

歇兵数日,庞涓下令攻城。魏国的步兵历来强于骑兵,所谓驰名下的“魏武卒”,得正是魏国步兵。攻城作战,步兵是绝对主力,正是魏武卒大大的用武之地。赵国则因为长期与北方的匈奴、林胡的游牧骑兵作战,便自然形成了很有战力的骑兵,步兵则相对较弱。守城防御战,主要依靠的恰恰是步兵。两相比较,魏国以其特长,攻击赵国所短,邯郸城的陷落自是必然的了。庞涓乃兵家名士,早在出山之前就对列国兵力、特长及弱点了如指掌,所以胜算在胸,不急不躁,让士兵们养足了精神再从容进攻。魏军将士在举国狂热中已经滋养出傲视下的激情和勇气,人人热血沸腾,个个狂野躁动,竟是完全不将赵军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