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边的现代都市区拍摄的剧组,导演正在为一场爆破戏做准备,场地周围拉起了警戒线,工作人员忙碌地布置道具。
陈德忠站在一旁,仔细观看,关切地问导演:“场地够不够安全?需要基地再提供什么额外支持吗?”
导演笑着点头,“已经安排好了,基地这边的支持太好了,配合得非常到位。”
爆破场景拍摄完毕,导演与剧组成员纷纷鼓掌,场面惊险而刺激。周围的基地员工也都屏气凝神地观看,不禁被这震撼的场面吸引,有人低声议论着:“这场爆破戏真是过瘾,有了这影视基地,以后咱们可要成业内大热门了。”
随着几部大制作影片的拍摄进展,基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媒体记者前来探班,争相报道这座新兴的影视拍摄地。
一位记者在采访陈德忠时,满是感慨地说道:“陈总,这座基地已经成了山京城的地标之一,您有何感想?”
陈德忠微微一笑,回答道:“我只希望这里能成为好作品的诞生地,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影视体验。”
媒体纷纷赞扬基地的环境和设备先进,称这里将会是未来影视行业的新高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随着剧组们的进驻和影片的顺利拍摄,基地的口碑越来越好。导演和演员们不仅认可这里的设备和环境,更感激陈德忠的贴心照顾。
大家纷纷表示,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拍摄地,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陈总,您是我见过的最关心剧组的老板了,有了您的支持,我们拍片子都更有劲头了!”一位剧组导演在片场休息时,真诚地对陈德忠说道。
陈德忠笑了笑,淡淡地回应:“大家的辛苦我都看在眼里,能为你们提供好的环境,我就安心了。”
这天,在项目启动会上,陈德忠与着名编剧李文韬并肩而坐。
面前摊开的是一部名为《北京人在迈阿密》的剧本,厚厚一叠纸页上,写满了两人密密麻麻的笔记和讨论标注。
这部剧集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群北京人移民迈阿密,在异国他乡追寻梦想、经历挫折的故事。充满了文化碰撞和个人奋斗的热血情节,一启动便吸引了无数目光。
陈德忠翻着剧本的开头,轻轻点了点纸页,“文韬,这一段开场挺好,但我觉得可以再加强一些北京特色,譬如加入点街头的叫卖声、胡同的画面,那种浓厚的北京味儿更接地气。”
李文韬推了推眼镜,认真地听着,点头表示赞同:“德忠,你这意见好啊。咱们这剧就得抓住这中美两种文化的对比,让观众能一眼分辨出‘老北京’的味道,才能更好地代入到角色里。”
陈德忠微微一笑,接着又指出几个情节的细节,比如人物的口音、服饰上的讲究,让角色更加生动真实。
编剧们纷纷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他的建议,不少人悄悄对视,眼中流露出惊讶之色——谁能想到,陈德忠不仅是老板,还是个对剧本研究得如此透彻的人。
就在剧集开拍前,陈德忠联系上了一个知名的时尚品牌,希望在剧中人物的造型上做一些创新,将北京的传统服饰和迈阿密的时尚风格相结合。
他的目标不仅是让观众在视觉上享受到文化碰撞的独特感受,也希望借此打开时尚圈的关注。
当天,时尚品牌的设计师团队来到基地,与陈德忠和剧组服装师一起讨论设计理念。
一位资深设计师推了推手中的设计草稿,向陈德忠展示:“陈总,我们参考了八十年代北京的流行元素,比如蓝布衬衫、喇叭裤,还有几款印着标语的外套。而美国那边,我们用了迈阿密的热带风情元素,像是大花衬衫、亮色短裤等。”
陈德忠看着设计稿,点点头,露出满意的微笑,“不错,这种反差很有趣,但我们可以让主角在剧中慢慢转变风格,从北京的传统到逐渐融合迈阿密的时尚元素,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成长和适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