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作人员认为:“也有一种可能性,他们是故意用四个钉子。”
杨建设摇了摇头说:“支钉烧是很常用的技艺,但一般使用的是三、五或七个支钉,即使是其他官窑也很少见四钉的配置。
在中国,数字四被认为不吉利,因此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几乎不用四个支钉。”
“不仅如此,三支钉烧在所有的支钉烧方法中最能展现美观,钉子数量越少对瓷器底部的损害就越小,外观自然就更加优雅。
举世闻名的汝窑洗绝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
于丰年思忖了一下说道:“你的分析有一定道理。
如果我们暂且将其视为一种仿制品,基于其烧制工艺来看,它应该出自某个官窑。
即使在汝窑有避四钉的习惯,难道其他皇帝就对此毫不在意了吗?”
“你说的也合情合理!”
杨建设露出笑容:“但是我总觉得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可能四支钉烧有着更深层的寓意。”
“什么含义?”
于丰年的脸上充满了疑惑。
杨建设解释道:“这种特殊的四支钉烧,或许是有某人特地为之。”
“不明白!”
于丰年轻轻摇头表示不解。
于是,杨建设提问:“于老,请问从哪个时期开始出现对汝窑洗的复制呢?”
于丰年回答:“明朝的宣德年间。”
“确实!”
杨建设点了点头:“让我们尝试通过排除法来锁定它的生产时期。”
“从技术角度看,宣德年间的首次复制尚不够成熟;然而这个瓷器已经几乎可以乱真了,如果不是因为四支钉的特殊做法,甚至连我也难以辨认真伪。
除了四支钉,这只洗碗在其余方面与正宗的汝窑作品没有任何差别。”
“如此高超的技艺水平显然不是宣德帝时期可以做到的。”
“考虑宣德帝做事向来谨慎小心,如果是他的技艺无法达成,那么后代大多数皇帝也未必能达到此等水平。”
“这样一来,明代可以被排除在外,而剩下的只有清朝制作的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