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整体利益、道德完善与物质创造、此岸幸福与彼岸理想之间的“黄金分割线”,正是基于中国社会以人伦本位为追求目标的本质特征。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既独立又互补的特点,支撑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既然中国主体文化肯定家庭的价值,当然也就要首先肯定爱情的价值。
笔者在这里不讨论单相思、暗恋,即使它们仍然可以给当事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甚至巨大的精神愉悦。
笔者重在揭示人们在选择终身伴侣时的可能的“究竟之路”。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应当尽量节约时间,珍惜机会,因为爱情只是家庭的垫脚石,而家庭应当是事业的助推器。不要因为在情感之途上蹉跎岁月而耽误了应有的事业与前途。
爱情应当是双方相互吸引而产生共鸣。
在和平时期,正常情况下,爱情是双方心灵的谐振。
这种共鸣,其产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将一方的客观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加以总括,实际上就得出了其价值含量与价值取向,这两项指标客观地凝固了每一方的“价值位阶”,双方如果相近,那么应当意味着是最佳的人生伴侣,对对方的满意度最高,而能白头偕老。例如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和歌唱家蒋英伉俪,就是这一规则的典型范例。
在学业基本完成的青年时期,男女双方的“价值位阶”基本上固定下来,此时的“价值位阶”既是对各自过去努力塑造自身的总结,也是未来发展可能的基础。所以,找到“价值位阶”的最大公约数,就能找到甜蜜、完美爱情的极值,而能最大限度地推动事业,完美人生。同时,也可以肯定地说,用此类方法找寻的终身伴侣,若干年后再回首,也是不会有遗憾和失落感的。
笔者反对为体验各种不同的“爱情”,而展开无休止的“爱情游戏”,那往往浪费生命、弄巧反拙。(艺术家为了创作作品而产生的艺术体验,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或许,读者会认为笔者是在提倡“门当户对”。笔者认为为成立家庭而产生的爱情,应当注重客观条件——指当事人的教育程度、职业、成长经历,这些东西实际上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可以说是物质层面的,其实也是精神层面的。
基于真实、成熟的爱情,应当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宽容与呵护、尊老爱幼等自然是其中应有之义。
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包容对方的不足,甚至采取“吃亏是福”的人生态度,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人生硕果。
三、锻炼与游戏
锻炼身体,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锻炼所带来的健康与愉快,是没有锻炼经历的人无法想象的。
锻炼起到了祛病延年的作用,激活兴奋因子使身体处于愉快、灵敏的状态,长期锻炼将使人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严肃的人生,其主要内容或许就只包括两部分:(一)工作(学习);(二)锻炼。这两部分交替构成良性循环的完整人生模式。
锻炼身体,应当注重时间、年龄、身体状况。
清晨到公园、绿地走一走,吐故纳新,加强新陈代谢,会使人立即从前夜的昏沉状态中恢复过来,迅速进入舒适、清醒的状态,有利于新的一天的开始。
中午稍微午休一下,对下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大有裨益。
晚饭后,散步、打拳、跳操等活动对身体的“兴奋—抑制”机制的形成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