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释《大学》之道

我们之所以达不到至善的地方,是由于见闻觉知障碍而已,把见闻觉知当为实有,执著了。真心是本体,人人都有,必须把意识下一切思虑妄想,一齐斩断,如斩乱麻,一念不生,则心体统一无妄,就是正心诚意,诚意就是无妄想的境地。因此孔子的弟子要说,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日复一日,用功下去,自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都是个新人。因此,我们要练习回到良知上来,真知是本具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唤醒良知,因此,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良知才是主人。以前一向昏迷不觉,今天致知,就是要练习清醒请它出来做主,使它醒悟,是唤醒的意思。但必须自己练习,别人帮不了你的忙,如果真心一悟,则奸邪不再作怪作祟了。因此诚其意,先致其知。我们来此就是做致知的功夫。此一个“知”字就是开悟之源。“知”之一字就是本有良知,良知是宇宙的精灵,天堂、地狱、圣贤、凡夫都是由它生出来的,没有良知,就没有天地,就没有宇宙万物。至诚可以贯穿金石,没有一丝杂念可以通神,不可思议,以良知真知可以感化妄想,不与妄境作对。格物致知,就是审察,探索,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就是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观察烦恼,痛苦,和心作怪的根源,蒙蔽真知的来由处。格物致知就是要回复本心,回复良知,看到妄念,断除妄想。良知一立,顿悟本性,一切法空。明德立,没有丝毫心上的造作,心得解放自由。没有挂碍阻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环节就是良知。良知一出现,一切问题都解决化为和谐。

问:《大学》的纲领说明明德,新民,止至善,分明是三件事,今天为什么说只有格物致知?

答:圣人格物致知最妙处就是回归到自己的心地上用功,不识自心,学什么法都没有作用,一定要反观,自知。反观的“观”,就是只有通过觉知,才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有没有执著,造作有无贪心、嗔心、嫉妒心、我慢心等心的习气烦恼作怪,三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以下八个次第功夫总归是一个觉知、良知。这个知就是明德本体,正心诚意修身的事完善了。一切事上,都能念念觉知到、觉察到、不遗漏,那么就是脚跟点地了,没有什么能障碍你了,你就慢慢地消掉习气而证道。

自天子以至庶人,以修身为本,只是一个“知”字,所以古时圣人分明已经开示清楚。孟子继承孔学的心学,反复倡导良知良能,再三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到王阳明先生,集心学的大成,彻底谈致良知了。王阳明的“至善”与大学讲的“至善”是一个东西。

至善是心的本体——无一毫人欲之私者。是纯然的善,不是与恶对立存在的善,完全超越善恶、公私及人欲上绝对的善。王阳明又进一步说:“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提出的重点就是“良知”。

知道善知道恶,知道是知道非的那一“知”是良知。

王阳明有个弟子,于房内提得一贼,便对贼讲了番良知的道理,贼讪笑而问:“我的良知在哪里?”他让贼脱光上衣,还要让他脱掉裤子。贼犹豫地说:“这不太好吧!”良知是当下的,不假思维分别的直觉。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乃是天命之性,我们每个人的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这个良知人人都有。

王阳明有诗为证:

咏良知四首之示诸生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月何必中秋节。笔趣阁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