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千一百三十六章 平定扬州(167)

所以看王莽必须要先分立场,如果不分立场,那么就永远也看不到王莽为人的本质,比如王莽所作所为,受到利益损失最大的必然是氏族大家,那么在他们的眼中,在所有后世的帝王眼中和史官眼里,王莽就是哪个奸佞小人,欺骗了世人的伪君子,而对普通的百姓来说,除了恢复井田让百姓受到损失之外,王莽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无愧他道德楷模四字,可在当时的情况下,土地是普通百姓的命根子,所以被氏族们稍微一带,瞬间王莽就变成了天下人人得而诛之的伪君子,所以王莽最后败了,与其说是败给了那些掌握着知识的世家贵族,倒不如说是败给了那些被封建王朝剥削了数千年的自耕农手里,这不愿他们,因为知识被他们所垄断,热门缺少最基本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更缺乏判断善恶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当有人告诉他们,生活越来越苦是因为王莽的时候,这些嫉恶如仇,甚至非常单纯的百姓便成功被有心人煽动起了怒火。

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所以王莽遗臭万年,秦始皇被骂了数千年,而相似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而还有一些人呢,运气就要好上那么一些了,即使当时没有平反,可在日后却得到了证明,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袁崇焕。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想的话,袁崇焕是乾隆给他证明,换言之如果明未亡的话,那袁崇焕势必将是贰臣传中那个将会被世人所唾骂的那一个,一生一世都会背负骂名,而京城百姓分食其血肉,也不在有人会为他涕泪,反而还会拍手叫好,甚至会恨不得想自己为什么没有生在那个年代,要亲口尝一口这个恶人的肉,才能一解心头之恨。

有袁崇焕这样被平反的例子,同样也有替人代罪的大奸臣秦桧,哪怕后人都清楚他是背锅侠,但好像却没有谁会替他多说一句辩解,因为害死岳飞的终究是他动的手,所以秦桧遗臭万年了,可他后世子孙与金国交战战死沙场,名副其实的抗金名将,却又鲜少有人提及,至于高宗那就更不会有任何的骂名。

而这就是历史,一个被打扮光鲜亮丽的小姑娘,是真是假都只是一些人希望你知道的真相罢了,可此真相距离真相到底有多遥远,就比如明朝的胡惟庸案,连清代为明修史,也都只是对此案一笔带过,所以这就是历史,有遗憾的历史才是历史,因为他可有让喜欢者有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刘澜还记得在后世与三五好友把酒言欢,也不知怎么就聊到了五代十国,几乎是所有人都选择了赵匡胤,而只是刘澜自己把票投给了柴荣,从那一瞬间刘澜明白了一个道理,成王败寇的道理,但是刘澜也明白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因为朋友的选择也是有他们自己的原因,赵匡胤如果不强,又怎么可能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呢。

一句话刘澜说不出话了,是啊,无力反驳,说再多也没用,哪怕在刘澜的心里,柴荣就是五代十国里没有缺陷的君王,第一明君,所以刘澜喜欢历史是有原因的,这也是他平时的乐趣所在。

假如在给柴荣两三年的寿命,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首先夺回燕云十六州,毕竟是假设,刘澜不敢肯定保证柴荣一定能做到,但是机会或者说是赢面是非常大的,但可惜这一切都因为他的死而成为了遗憾,如果是周而不是宋,历史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不得不说有些时候刘澜都会问一句自己,为什么他喜欢的人好像都英年早逝了,霍去病、孙策、柴荣、郭嘉和周瑜,他们几人之中最小的霍去病也才二十四岁,最大的郭嘉死时也不过刚刚三十八岁,天妒英才,能不叫人遗憾?

而孙策帐下,因为连续的失败,自然激起了内部的纷争,离心离德不说,甚至对孙策的指挥开始了质疑,结果就导致了这一仗演变成现在这个结果,如果按照孙策的想法,零陵虚张声势,桂阳暗度陈仓,就算最后出现了出入,那也不可能真的与桂阳开战,最多就是对峙而不打罢了。

只要不开战,一切都还在他的掌握之中,而一旦开战,拿下桂阳则还在掌控之中,可一旦出现意外,那所有的计划就都会被打乱,而现在的情况不仅没有拿下桂阳,计划还全部落空,甚至还有时刻被消灭的风险。

如果之前孙策还有信心说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那么现在他可有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完全被荆州军玩弄于股掌之中,而最为关键的是,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赵范没这个能耐,所以这对此刻的孙策来说无疑是最受打击的地方,那种被羞辱的感觉让他羞愧难当。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孙静等人终于冷静下来,不在盲目了,或许连他们也知道铸成大错了,可是这个时候不管他们说什么话,孙策迟迟没有回应,倒不是他已经破罐子破摔,而是他也在考虑在观察,越是危险的时刻,就越要冷静,要先找到对方的弱点,不然一切努力都成为泡影。

所以他此刻是其统兵一来最为冷静的时刻,因为他在观察敌军的软肋和弱点,一旦被他发觉,就立即集中兵力进行打击,只要如此才有一线生机,否则此战他们撑不过一个时辰,甚至在一个时辰之内,这一场战斗就会落下帷幕。

孙策如此冷静的表现反而衬托出了身边孙坚和朱治两人的表现,以前在孙策眼中,两人无疑是大智大勇的影响,可是到了真正关键的时刻,你才会见到一些人真正的嘴脸,遥想当年起兵丹阳,朱治成竹在胸时的模样,遥想叔父夸夸其谈,对其说教的样貌,再看此刻生死关头时的表现。

能想到吗,不是这一次的机缘巧合,可能孙策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两人这般模样,想想就有些可笑,可再想想,却又对自己重用周瑜等人觉得是那么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