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和手工业品的税收,在帝国的财政收入之中,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到占比10%,花了大约十五年的时间。
但是,占比从10%飞涨到50%,只花了五年时间。其中,纺织业、炼钢业和水泥业,可谓是功不可没。
尤其是纺织业,随着64梭的先进纺纱机超过了百万台之后,纺织业正式成为华夏帝国的支柱型产业。
物美价廉的机织棉布,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在东南亚、南亚也是供不应求。
至于水泥业的发展,主要是修官道和修谷物晒场的需求异常之旺盛。
要想富,先修路,乃是不争的事实。
在玉柱的规划下,全国范围内,共征用了2000万人次的徭役,修通了五纵五横的十条大动脉型的主要官道。
官道的修通,让货物的海陆联运由梦想,变成了现实。
农家门前的谷物晒场,并不在玉柱的规划之中。
但是,大地主都这么干了之后,让苦于粮食和泥土分不清楚的自耕农,也跟着学习了这种好方法。
以往,没有水泥晒场的时候,农民只能在黄土场地里晒粮食和谷物。
粮食和谷物虽然晒干了,但是,沾了很多洗不干净的黄土,白米成了黄米。
用水泥铺平的晒场,虽然成本高了一些,但是,没有马车的碾压,用二十年来摊平成本,其实也没贵到那里去。
炼钢业的发展,军工倒在其次,最主要的是,菜刀、各种铁制农具,甚至是打谷机,逐渐普及后,销量变得异常惊人。
实践证明,只发展军工的工业化,属于是瘸腿的工业化,肯定无法长久。
正经的工业化,就是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齐头并进。
从民用品上赚的钱,培育的技术,可以反哺军事工业的投资和技术的不足。
工业的飞速发展,让小农社会面临急剧的解体变化。
见时机已经成熟了,玉柱果断的免除了西域、甘肃、云南、贵州和陕西的田赋。
当然了,在西部逐渐并县的过程中,各地的警察局也逐渐做到了一村一辅警的程度。
有辅警驻村,村里的动静,就可以随时掌握了。
在不知不觉中,原本掌握在各地知县手里的司法权,逐渐被异地管辖的法院所取代了。
玉柱深知司法地方化的弊端,在他的刻意安排下,甲县的诉讼案子,一律由乙县的法院负责审判。
法院搬不走,但是,法官们每年一次集体轮换,这就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地方干预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