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了角落处,李缙按捺不住,直接问说:“严大人,你可是调来京城供职了?”
严嵩看了看左右,回答说:“正是,我进了京师国子监,现任司业。”
国子监,又叫国子学,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即不仅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也就是学校,还是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职能的机关,等同于是教育部。
而明朝的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当时把应天府学改为了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变成了两种不同的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教育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管理功能。
到了洪武八年,又在凤阳另置中都国子监。
洪武二十六年,撤销凤阳中都国子监,其师生并入南京国子监,此时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永乐二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
永乐十八年,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就有了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
永乐二十年,南京国子监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可以说国子监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就日渐衰退了。
明朝的国子监有很多‘学院’,如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主要教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
不过不是不同的学院教的东西不同,而是教的人不同,例如国子学教的是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等学生,四门馆教的是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及庶人俊士生等学生,而各学院教职人员的官阶也不相同,国子学的博士,是正五品的教员,四门馆的博士,是正七品的教员。
另外国子监还有一正二副三个校长,正校长名为祭酒,是从三品官员,副校长名为司业,是从四品官员,严嵩说他现任司业,那就是做了副校长。
李缙不太清楚国子监的事情,但知道国子监是学校,知道司业是副校长:“哦,严大人,你在南京翰林院呆的好好的,怎么就进京师国子监了?”
严嵩的回答让李缙大感意外:“说起来这还得益于你。”
“得益于我?”
“没错,你还记得在南京的时候,你曾转托我帮刘娘娘疏通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