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一怔,心说,何来“雍秦精兵”?且有五万之众?急速的转了一圈念头,迟疑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莫非……张方旧部?”
王彰大拇指一翘,“不亏是元公!”
刘渊不语,脸上神色,却隐晴隐阴,不再那般淡定自若了。
“元公,我离洛之时,这五万兵已到了十三里桥——监国说,既然成都不肯听他的劝,他也就只好遵诏讨逆了!”
顿一顿,“合原卫将军所领、以及宿卫旧人,讨逆大军,精中选精,拢共六万五千,对外,号称十万。”
再一顿,“以元公的睿见,我有否夸大其词罢?”
刘渊还是不说话,半响,缓缓的摇了摇头。
“这支兵马,由孟叔时、文次骞分领,请元公想一想,成都麾下,如石超之流,是否孟、文之抗手呢?”
答案不言自明。
刘渊再次微微摇了摇头。
王彰微微一笑,“再请教元公——公本人,以及玄明、永明两位,固皆为一世之杰,然,与孟、文疆场争持,到底孰胜、孰败呢?”
刘聪,刘渊子,字玄明;刘曜,刘渊族子,字永明。
这一回,刘渊既不点头,也不摇头,过了片刻,淡淡一笑。
“好罢,”王彰凝视刘渊,“若再加上索头呢?”
刘渊目光一跳,“索头?”
索头,索头部,即鲜卑拓跋部。
王彰冷冷的,“元公于北边的消息一向灵通,难道不晓得,索头的猗卢,早就与卫将军恩义相连?其国第一重臣卫操,即原卫伯玉之帐下督——而卫将军与卫氏的关系,就不须彰多言了罢?”
略一顿,“不然,卫将军麾下的诸多鲜卑骑士,哪里冒出来的?”
至于卫将军与监国遹的关系,更不必多言了。
“到时候,孟、文攻元公前,索头踵元公后,元公,我再请教一次:孰胜、孰败?”
刘渊心头大震。
“元公,我此行‘为元公三族安危、乃至为五部举族存亡’,可有一字虚言?”
刘渊脸上,隐红隐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