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构思是在我十七岁的时候,比《岁月忽已暮》要早很多,原名叫“任时光寂静如海”。
那时候我想写的故事很简单,我想写一个穿着白衬衫的男孩子,笑起来两眼弯弯,整个人像太阳一样。他又聪明又英俊,三步上篮帅气得一塌糊涂。然后我还想写一个女孩子,她陪着他一起长大,他们一起走过了春夏秋冬,走过人生的高峰和低谷,他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甚至不能用朋友、情人、亲人来定义。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这又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我们渴望过很多东西,美貌、金钱、成功、自由……可是最终的最终,也不过是想要有一个家。
时隔多年,我终于真正地写完了这个故事,为故事里的他们,圆了一场长达十五年的梦。写到最后,在凌晨三四点多,一个人泪如雨下,觉得我的青春,也跟着他们一起结束了。
从此以后,无论有多想念、多不舍,都是无法回头。
这个故事很普通,没什么亮点,也没什么噱头。爱似空气,“我爱你”三个字太过郑重,一旦说出口,也许是得到,更可能是失去。所以许多感情,终其一生,都只有一次表白的机会。
那么多欲说还休的心事,也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这本书里,有许多许多我的回忆。
在曾经觉得孤独而仓皇的青春里,我们偷偷喜欢过的人、许过的诺言、并肩走着的好友、憧憬过的未来、黑板上的粉笔灰、蝉鸣不断的夏天,还有很远很远的蓝天白云。
成长就是慢慢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过程。不是美少女战士,没有命中注定,不能拯救世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成了人海中最最平凡无奇的那一个。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写作陪伴着我,让我觉得,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不一样。
然后靠着这一点点的安慰,拖拖拉拉着不肯长大。
写最后一章的时候,林向屿说:“这头鲸鱼,如果从出生开始,就不曾有过同伴,它不知道什么是孤独,就不会感到孤独。”
失去彼此以后,他们都成为了这个地球上,最后一头鲸鱼。
我觉得很难过,耳机里歌手唱“那一年我们望着星空,有那么多的灿烂的梦”,于是忍不住哭了。
林向屿是我非常喜欢的男主角。与上一本《岁月忽已暮》里的江海和顾辛烈不一样,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他的话,我会选择真实。他是那么真实,又美好又真实,像极了我们少女时代里,每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男孩子。
也是这个原因,我把自己无能为力的梦想,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2015年的夏天,妈妈来香港看我,我带她去海洋公园玩。经过鲨鱼馆的时候,我和林向屿看到了一模一样的情景——在那些鲨鱼的面前,立了一个红色的电子警戒牌,上面写着,截至此刻,今日内已经有四十五万头鲨鱼被捕杀。
四十五万头,可那一天还没有结束。
说起来是真的丢脸,我当时站在人群中,抬头望着那块电子牌,眼泪哗啦哗啦就流出来了。
也差不多是同一时间,朋友推荐我看了一本书,《逝者如渡渡》。讲述了三十多种已经灭绝,或者正在灭绝的生物。薄薄的一本书,我看哭了几次,最后合上书的时候,我问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
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我想要为它做些什么,就像林向屿所说的,在我有生之年,尽我一切的能力,哪怕微不足道,哪怕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