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CHAPTER 07 第七章 演讲力

才华巧展示,让你更具影响力

1怎么演讲才能讲出新意?

喜新厌旧是听众的普遍心理,但在一些场合下,你的演讲主题可能无法新颖别致,那应该怎么办呢?宋朝诗人梅尧臣有诗云:“老树著花无丑枝”,老选题其实也可以讲出新意!

老话新说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在2013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大学生朋友们,你们就是化蛹成蝶之前的春蚕。蚕是一条虫,但不是一条普通的虫,而是有天大志向的“天虫”。这天大的志向,就是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但要记得,蚕现在仍然是一条虫,要不停地吃,不断地睡,过一个阶段要蜕一层皮。吃,就是摄取精神食粮,特别是阅读经典。眠就是要消化吸收,要把知识内化。蜕皮就是成长,由中学时代的“低级清楚”发展成“高级糊涂”,将句号变成问号。问号是研究的出发点,是希望把问号伸展为感叹号的心理动力。

阅读书籍对人有益,这个道理并不新鲜。在这里,李宇明却把大学生比作蚕虫,指出大学生像蚕虫吃睡一样需要阅读和消化,才有助成长。用一个新颖的比喻给老主题披上一件新外衣—观点是旧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谓殊途同归,新意盎然。在演讲中,把老主题巧妙地“包装”一下,老话新说,是使主题出新的常用方法,会让听众乐于接受。

借老说新

作家刘诚龙在《人有远虑,必有近忧》的演讲中这样说:古希腊的泰勒斯是一个星象学家,他常常只是眺望遥远的星空,而不注意脚下的小路。有一天晚上,他走在旷野之间,一心一意看着星空,一点也没注意到脚下有一个坑,结果呢,就掉进那个坑里,摔了个半死。春的花朵在春天灿烂开放,不去想秋天的凋零,只管怒开。到了万物凋零的秋天,有可能是她结出硕果之时。如果在春天里只想秋的萧瑟、冬的肃杀,那么,一念至此,则百无聊赖,万念俱灰。心若成灰,身体即多疾;心若成灰,事业即多败,无好身体,无好事业,无好心情,那么幸福、欢乐、成功,又从何谈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俗话的形式和内涵广为人知,但是刘诚龙却借用它,稍作改装,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听众的热情肯定。生活中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话,它们为人们所理解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演讲者可以巧妙地借用这些老的形式,加以改装,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只要演讲者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就能在听众的认识上达成一种新的和谐。

破旧立新

自媒体作者热茶在题为《勤难补拙》的演讲中说:有先贤云:“勤能补拙”。实则“勤能助巧”。天资高者,略加施力,自然功效高于常人,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曹植七步成章,甘罗十二拜相,而你天赋非在此,强要慕高斯之早慧而困于奥数;习傅聪之技艺而誓为琴童,不讲天分,只能使拙者愈拙,巧者失巧。“巧”与“拙”是人出发时的方向,“勤”与“惰”是人出发后的过程,“成就”就是路那头让你渴望的终点。方向对了,但没有一路艰辛的历程,终点尚且仅是“可望而不可即”;方向错了,你汗水也罢,泪水也罢,血水也罢,这一回,那个终点却是“不可望”且“不可能即”的了。

勤能补拙是个传承千年质朴的道理,然而,热茶却旗帜鲜明地提出与旧观点相反的“勤难补拙”新观点,然后引经据典,举出各种事例证实“勤能助巧”但未必“能补拙”,一番阐述犹如当头棒喝,促人清醒,引人深思。当然,破旧立新的这种技巧的难度和风险都较大,但只要有言人所未言的勇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收到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我们的演讲观点要努力做到不落俗套、语出惊人,即便有时候演讲无法避免一些“老主题”,但只要善于挖掘,你的演讲照样能够新意盎然,激起听众聆听的欲望,最终以奇制胜。

2演讲中如何把道理讲透?

精彩的演讲总离不开成功的说理。那么,在演讲中,怎样才能把道理讲透,让听众一听就懂呢?

用鲜活故事说理

著名主持人杨澜的演讲《一件事做好才有下一次机会》:2003年,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停留两天,就只接受了我的采访。应该说,民间传媒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很难。所以我也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随行人员告诉我,很有意思,是因为在这之前我采访过他的副总理。副总理告诉他: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这个女记者的采访,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这种口口相传的力量,千万不要小看。你之前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我作为一名记者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从采访一个区长开始的。所以要是区长没采访好,就不要想着去采访市长;市长没采访好,就不要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再去想副总理、总理、总统。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做好大事首先要先把小事做好,千万不能好高骛远。杨澜撷取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鲜活故事,通过自己对这件事的反思,引发听众思考:做事要注重量的积累。演讲中,选择鲜活的故事来说理,可以使听众更容易理解你的观点。

用自然规律说理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演讲《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很小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花是非常奇怪的,“香花无色,色花不香”“素朴的花喜欢成群结队,美艳的花喜欢幽然独处”。这些真是惊人的发现。依照植物学家的说法,白花为了吸引蜂蝶传播花粉而放散浓厚的芳香;美丽的花则不必如此,只要以它的颜色就能招蜂引蝶了。我们不管植物学家的说法,单以“香花无色,色花不香”就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人生的启示—在人生里,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非凡的素质,有的香盛,有的色浓,但很难兼具美丽和芳香,因此我们不必欣羡别人某些天生的素质,而要发现自我独特的风格。当然,我们的人生多少都有缺憾,这缺憾的哲学其实简单—连最名贵的兰花,恐怕都为自己不能芳香而落泪哩!这是对待自己的方法,也是面对自己缺憾还能自在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然而很多人常常因自身的缺点而产生自卑心理,要么唉声叹气,要么自暴自弃。林清玄先是用大篇幅来讲述自己的惊人发现,最后借“香花无色,色花不香”揭示了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也是一种自信的道理。事物都有联系,演讲中如果能够通过自然规律所蕴含的哲理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说理的效果往往会出奇的好。

用生活现象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