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欧阳修(二)

送杨寘1序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2,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3,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4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5、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6,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7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8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注】

1杨寘(z志):欧阳修的友人,从文章中看,是一位怀才不遇的病弱书生。2宫:五音之一。引:乐曲体裁之一。数引:几支曲调。3羽:五音之一。4雍雍:和谐,和睦。原意是鸟和鸣声。5伯奇:周宣王时大臣吉甫之子,因后母进谗而被逐,抚琴作《履霜操》,曲终投河而死。6道:同“导”,开导。湮郁:阻塞。7尉:宋代掌管地方军务刑务的小官。8异宜:不相宜。

杨寘是一位怀才不遇的病弱书生,虽然好学有文,却科场失意,仕途前景堪称黯淡。如今靠先辈官职的荫庇,照顾他到数千里外的福建剑浦去当一个小小的县尉,只不过那地方僻处东南,缺医少药。这篇序写在临别之时,欧阳修借赠琴送别,希望以音乐来平复朋友身心的创伤。全文婉转殷切,笔调凄然,充满了对杨寘的同情和感伤。

文章第一句先宕开一笔,说“予尝有幽忧之疾”,“幽疾”的意思是忧郁病,这是一个含义微妙的字眼,一方面透露了欧阳修入仕以来的几经沉浮,另一方面暗指杨寘也患有此疾,需要调理。而后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讲述音乐可以疗疾的道理。“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久而久之,体验到了音乐可以使人愉悦、心境平和,竟然不药而愈,忘却了病的存在。

第二段详细讲述“乐之道深矣”,描绘琴声的清澈多变,从最低的宫声到最高的羽声,呈现千变万化的情态。欢快时如高山之巅流水飞溅,低沉时如小桥流水舒缓平和,高昂时如狂风暴雨掠过悬崖峭壁,惆怅时若深宫怨妇顾影自怜。紧接着便以琴曲寄托深思,先是以古之圣贤的例子,舜之玄歌《南风》,文王、孔子作忧民之曲,屈原在汨罗江畔游吟……这些人跟欧阳修一样,都是寓情于中,播于琴声。至此,作者总结一笔说:“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这就是音乐在潜移默化中转移人的感情的作用,感悟至深。

最后一段才是临别赠言,杨寘此番一去,乡关万里,不知何时才能再聚,表达了作者对他前途和人生的担忧之情。加之从此异乡漂泊,满目风物皆殊,生命如萍漂絮影之脆弱,令人情何以堪!只能怅然慨叹:“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作为朋友,只能相赠以琴,“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无限惺惺相惜之意,尽在不言之中。文章至此,以朋友的一抹凄然的微笑收束全文,首尾呼应,感情升华到高潮。

后人评论

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卷三:“本意为杨寘郁郁,作序以解之。今读其前幅,闲闲然只说琴声,若与后幅绝不相关者,写得何等高脱。及读至后幅,始悟前幅皆是为后幅出力写照,写得又何等神采!文之以法胜者。”

苏氏文集序

予友苏子美1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2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3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馀习。后百有馀年,韩、李4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馀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5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6,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7及穆参军伯长{8},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9,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10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注】

1苏子美:即苏舜钦,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推行新政。2太子太傅杜公:杜衍,字世宗,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苏舜钦的岳父。3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与周武王。4韩、李:韩愈、李翱。5齿:年龄。6言语声偶擿(zā摘)裂:指注重雕琢词句,讲究声律对偶,生硬摘取前人文辞,显得支离破碎。擿裂,割裂。7才翁:苏舜元,字才翁,苏舜钦之兄。8穆参军伯长:穆修,字伯长。9温温:温和柔顺的样子。10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富弼等人。

这是欧阳修为好友苏舜钦文集所作的序,作于皇佑三年(1051)。苏子美即苏舜钦,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斗士,也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和不幸献身者。苏舜钦不满当时流行的“四六”骈文,倡导古文,写作古文的时间比欧阳修还早,与穆修齐名,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所作散文《沧浪亭记》为世所传诵。不过,他在诗歌上取得了比古文更大的成就,在当时与欧阳修、梅尧臣齐名,称“欧苏”或“苏梅”。在他死后不久,欧阳修将其遗文整理成集,并为他写下这篇序言,以表达自己对其英年早逝的悲痛和同情。全文弥漫着凄怆的气氛,读来悲风四起,催人泪下。

文章先交代写序的背景,而后感慨子美文字被淹没,不为世人所知,相信后世之人看到,一定会格外欣赏他的才华。而后感慨了古文发展的不容易,古文的不易在于人才难求,但是作为人才的子美却不为世所爱惜。最后一部分更多的是写苏子美这个人,写他的才华、品质以及遭遇。在对苏舜钦的痛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作者抨击守旧势力,坚持反对绮糜文风的决心。从这个侧面来说,超出了一般序文就文论文的范围,上升到了反映社会时弊的高度,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