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七章 未雨绸缪,机会属于做好准备的成功者

很显然,保媒这件事属于不该办的事,因为臣子宋弘有妻室,湖阳公主显然是属于“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办成了这件事,虽然在当时不属违法行为,却是违背情理的。当然皇帝也知道,所以就事先为自己留有退路,借用“贵易知,富易妻”来表达,宋弘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来回应。既保住了皇上的面子,也顺利地推脱了事情。

所以,当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办事时,你绝不能贪图一时之利,不负责任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假的事实,求你出面作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同他一起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如果你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的要求。

另外,在办事情时,既要考虑到成功的可能,也要考虑到有失败的可能,两者兼顾,方能周全。在欲进未进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以便及早地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例如: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吴雅氏死于非命,海升的内弟贵宁状告海升将他姐姐殴打致死。海升却说吴雅氏是自缢而亡。案子越闹越大,难以作出决断。步军统领衙门处理不了,又交到了刑部。经刑部审理,仍没有结果。原因是吴雅氏之弟贵宁以姐姐并非自缢为由不肯画供。

后来,经刑部奏请皇上,特派朝中大员复检。

这个案子本来不复杂,但由于海升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就有意包庇,判吴雅氏为自缢,给海升开脱罪责。

没想到贵宁不依不饶,不断上告,惊动了皇上。皇上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会同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以及御史崇泰、郑徵和刑部资深历久、熟悉刑名的庆兴等人,前去开棺检验。

纪晓岚接了这桩案子,也感到很头痛。不是他没有断案的能力,而是因为牵扯到阿桂与和珅。他俩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两人有矛盾,长期明争暗斗。这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纪晓岚敢推翻吗?而贵宁这边告不赢不肯罢休,何以有如此胆量?实际是得到了和珅的暗中支持。和珅的目的何在?是想借机整掉位居他上头的军机首席大臣阿桂。而和珅与纪晓岚积怨又深,纪晓岚若是断案向着阿桂,和珅能不借机整他一下吗?

打开棺材,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看来看去,纪晓岚看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说,他要先看看大家的意见。

景禄、杜玉林、崇泰、郑徵、庆兴等人,都说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缢死的。这下纪晓岚有了主意,于是说道:“我是短视眼,有无伤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无,既然诸公看得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与差来验尸的官员一同签名具奏:“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这下更把贵宁激怒了。他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说因为海升是阿桂的亲戚,这些官员有意袒护,徇私舞弊,断案不公。

后来乾隆又派侍郎曹文埴、伊龄阿等人复验。这回问题出来了,曹文埴等人奏称,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乾隆心想:这事与阿桂关系很大,便派阿桂、和珅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终于真相大白:吴雅氏被殴而死。海升也供认是自己将吴雅氏殴踢致死,制造自缢假象。

案情完全翻了过来,于是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一下都倒霉了!有被革职的,有被发配到伊犁的。唯独对纪晓岚,皇上只给他个革职留任的处分,不久又官复原职。因为纪晓岚曾说自己“短视”,这就为自己留了退路。

《战国策》中有一个成语是“狡兔三窟”,意指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其中一个被破坏了,尚存两个;如果两个被破坏了,还剩一个。这是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也是具有先见之明的预防策略。在办事中,我们不妨学学这一招。

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好的结果,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以及应变措施。这样办事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

进退有度,当退则退

找人办事,一定要在忍耐中懂得进退之法,处于弱势时,就先退几步。进退之法是许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动要略。

李鸿章在权力的争斗中,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绝不冒险,所以才有步步高升的机会。

当时大太监李莲英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权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称“九千岁”。此人狐假虎威,老谋深算,心狠手辣。李鸿章以军功而升高官后,最初看不起这些奴才,有意无意间就得罪了李莲英。因此,李莲英就想给他点儿颜色瞧瞧。

不久后,慈禧太后有意静居,想把清漪园修缮一番,以便颐养天年。却苦于筹款无术,时常焦躁。李莲英趁机说:“李伯爷是朝廷重臣,若能体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后,以宽圣心,当立下不世之功。”

李鸿章听到有这样贴近慈禧太后的好机会,岂肯轻易放过?当即满口应承,并马上献计献策,同李莲英商量。李莲英听了大喜,拍手称善,笑容可掬地着实奉承了李鸿章一番。接着李莲英又谦恭有礼地希望李鸿章入园内踏勘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建,做到心中有数。

可是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却借口有事不能奉陪,只派了个伶俐的太监领着李鸿章,转悠了一整天。事后不久,李莲英又故意找了个光绪皇帝肝火最旺的时候,诬陷李鸿章在清漪园里游玩山水。光绪最忌讳的就是别人不尊重他的皇权帝位。听说权倾当朝的李鸿章竟敢大摇大摆地在他的御苑禁地游逛,顿时大怒。认为这是“大不敬”,是对皇权皇位的公然藐视和冒犯!光绪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申饬”,将李鸿章“交部议处”。

所谓奉旨申饬,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亲信太监,捧着“圣旨”去指着某人的鼻子,当众数落臭骂一顿。而被骂的人,既不能申辩,也不能回骂,还要伏在地上谢恩。这“申饬”虽不伤皮肉,却是极使人难堪的侮辱性惩罚。

李鸿章被御批“申饬”后,他自然懂得其中奥妙,于是便立即着人送了银子,免去了当众受辱之苦。李鸿章自然很快悟出了吃亏的原委,从此以后便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敬礼如仪。这就是李鸿章的退让之法——不去冒险与小人争斗,而以守住自己为重。

善于退让,也能赢得成功,因为这样做一则保住了自己,二则保留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