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六十五章 能当对手,不能当朋友

罗逸没想到在大唐的第二日,是有一个人主动来找他。

这个人和他实际本无太大的交集,但却是他提防的对象。

来人正是褚遂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

褚遂良此番找他,倒不是谈公事,而是因此想与他探讨书法上的事。

其实论书法,罗逸觉得自己在褚遂良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他的书法都是小白的“复刻”,看似精美,但是严格上来说是没有他本人的特色的。

不过褚遂良倒真是书法痴,此时倒是亲自找上门,与他探讨书法上的事。

褚遂良这个人,罗逸是知道的,得分情况看待。一方面,他绝对是大唐的忠臣,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会给你使绊子的人。

褚遂良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褚亮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着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而褚遂良是去世百余年后,唐德宗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

褚遂良的话,历史上算是在绝望中走完了一生……

褚遂良以书法见长,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也是朝廷重臣,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授予他托孤重任。然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他,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大起大落,最后客死他乡,过了100年后,他的忠诚才得到认可。

褚遂良在书法上的成就可谓是一代宗师,这点罗逸也不得不服。

魏晋以来,形成了“学在家族”的传统,褚遂良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博涉文史”,擅长书法,“工隶楷”。谁也没料到,正是凭借功力深厚的书法,让他成为朝廷重臣。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一直视为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这让他特别难过:“虞世南死后,再也找不到人谈论书法了!”大臣魏征听后,对他说:“褚遂良的字写得很好,下笔遒劲,有几分王羲之的感觉。”唐太宗喜出望外,即刻任命褚遂良为“侍书”。

褚遂良不仅书法水平一流,他的学识同样渊博。贞观十七年,唐太宗疑惑地问褚遂良说:“舜造过漆器,大禹雕琢过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余人,食用器物这样的小事,大臣们为什么苦谏呢?”褚遂良回答说:“不能鼓励奢侈。如果把精力放在雕琢上,会妨害农业生产;要是漆器流行起来,以后就一定有人会用金子、玉石来造器具。过分浪费,国家就离危亡不远了。所以诤臣必定劝谏事情渐发的开端,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唐太宗听了,不住点头。褚遂良总是这样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信服,后来唐太宗感慨地说:“把道理讲好,也是要靠学识的。遂良博识,让人十分敬重。”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有时连唐太宗的面子也不给。古代皇帝,每天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褚遂良有段时间就负责干这个。

有一天,唐太宗问他:“你记的那些东西,我能看看吗?”

他回答说:“今天之所以设立我来记录这些,就是充当古时左右史官的作用,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还没听说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呢。”

唐太宗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他回答得十分干脆:“臣的职责承载在笔上,皇上您的言行我是一定会记录的。”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举谏说,不可远征,以防不测。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就再次上疏,认为皇帝亲征不合情理:“臣把史籍都翻了一遍,从古至今,当皇帝的还没有亲自去打辽东的,派大臣去打,倒是有此先例”,所以“派两名勇将,发兵四五万”就可以了。

然而,李二一意孤行,其战果已经是一场伟大战役,但对标满分的李二这次也吃了些苦头,对他而言算是以失败告终。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唐代政坛上的重臣。

在贞观二十三年,病重的唐太宗把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他们说:“当年汉武帝托孤于霍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我以后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又转头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