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府的人过来,说等小侯爷醒了,请去正厅用晚宴。”杏儿一边念叨,手上擦脸不停。
“刚还得了些好东西。”擦过脸,转身去她自己的一个小包裹里,掏出来一个小小包,打开以后,三根指头捏了一点点,神神秘秘地轻声道:
“大房管事的大丫鬟,送了些‘鸡舌香’来,可以提神去口气的。”
把那东西轻轻放在侯非鱼手心里,嘱咐道:“你晚上去喝酒,可别喝太多了。先把这鸡舌香含上一会嚼了吧。”
侯非鱼低头一看,几根棕黑色的小短棍,大概一两厘米长,一端有深黄色的圆头,看着像干巴花瓣包成个小球似的。
“杏儿,这叫啥?”
“鸡舌香,可贵了!以前我见侯爷和夫人用过的。刚你还没醒,大房的丫鬟送来,说晚上还有酒局,你大伯父特意给准备了的。”
“剩下的我都包好留起来了,给你以后用。”
“哦……”塞嘴里嚼了嚼,明明就是又辛又辣,跟鸡舌头没半毛钱关系。
多嚼两下,舌头发麻的感觉。
“杏儿,你知道咋行酒令么?晚上好像要玩这个,我怕我被灌酒啊……”
“行酒令?”
“小侯爷,你们是要玩儿‘律令’、‘骰盘令’,还是‘抛打令’?”
侯非鱼:“……”
这都是啥?
【作者题外话】:作者的话:
“长安·十二时辰里,曾经有大量口含薄荷叶,嚼着提神的镜头。实际上是马大神杜撰的哈。”
实际上,大约在汉代,丁香传入中国。起初不叫"丁香",而是叫"鸡舌香"。
唐代徐坚等人编撰的《初学记·职官部》中,曾引述东汉学者应劭的《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
尚书郎是皇帝身边负责文书奏章的官员,要直面皇帝,奏事时口含鸡舌香,以免熏到皇帝。唐代杜佑在《通典·职官》中解释得很明白:"尚书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奏事答对,欲使气息芬芳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也就是说,丁香才是时人当做口香糖的东西。
三国时期,曹操给诸葛亮写信中就提到,“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由此可见,丁香并不是便宜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