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些真金白银,让邵义夫深刻明白一件事,与丁贤合作,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与荷东竞争,当初邵义夫主动找上丁贤,要求组建‘’共同投资西片,这一项主动示好的提议绝对是英明之举。
这次丁贤在好莱坞收购联美影业,助力荷东成长为跨国影业巨头,嘉禾皱文怀曾经担心的睡不着觉,生怕荷东做出吞并嘉禾的行动。
但邵义夫却无比淡定,他并不认为丁贤会垄断本埠影市,如果丁贤有这样的念头,当初根本不会选择与他合作,更不会让他入股星星山百货。
正是因为与丁贤的良好关系,邵义夫才主动约见丁贤,商量丽视的问题。
不过见面以后,邵义夫先提到了《杜丝先生》。
他开怀笑道:“去年我们投资的《克莱默夫妇》在北美卖了几个月,最终票房只有5900多万美元,今年的《杜丝先生》仅仅开画一个月,票房已经快要卖到一个亿。”
‘’最初成立时,邵义夫一直认为丁贤所点中的西片项目,票房潜力都不会大,结果今年的《杜丝先生》让邵义夫彻底打消了质疑,丁贤愿意与他合组‘’,绝对是满怀诚意的。
邵义夫又说:“我让怡华去了好莱坞,专门处理这部电影的事务,她打电话告诉我,《杜丝先生》在北美影评界的口碑非常好,很多媒体都在预测,票房可以卖到一亿五,这可是独资的电影,即使好莱坞公司的发行费高一些,保守估计我们也能赚足五千万以上!嘿,这一部西片的盈利比邵氏全年三十部港片都要高!”
他所提到的票房数据都是美元,因为利润实在太高,派遣其他人他不放心,于是专程把方怡华派去了好莱坞。
前些天在荷东开会,丁贤已经知道《杜丝先生》的放映情况,北美市场由孟政鸿守着,丁贤并不需要大动干戈。
他问邵义夫:“邵伯伯,邵氏的三十部港片,可以赚多少钱?”
这并不算什么机密,任何一部电影全都有具体票房,把所有片子的票房累积出来,再刨除一下制作成本与发行成本,基本可以算出大致盈利。
邵义夫通过《杜丝先生》赚了大钱,他心情特别高兴,掰着指头给丁贤算起账:“今年邵氏投资了三十部片子,目前上映了二十七部,香江票房总共卖了4570万港币,台岛与南洋上映二十二部,票房加起来卖了将近三千万港币,这些地区都有邵氏投资的电影院线,片子可以自产自销,但票房还要扣除成本,利润勉强有30%。”
照此来算,邵氏全年拍摄的港片利润只有两千万港币。
但邵氏是东方好莱坞,并不面向南洋出口,邵氏电影能够远销欧美,每年都有海外片商来购买邵氏版权,不过版权费卖不出高价,南洋以外的出口盈利,每年不到一千万港币。
其实邵氏现今的盈利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每年能赚几千万港币,这已经是中等规模财团的实力了。
假如今后每年都能盈利这么多,邵氏影业根本没有关门歇业的必要,但前世邵氏为什么在1986年宣布停产呢?
原因是香江电影市场的制片成本在不断增加,这是所有电影公司都在增,不止邵氏一家,但其它电影公司投资了大成本,却能搏出高票房,尤其是新艺城与嘉禾,两家制作的港片屡屡打破票房记录,邵氏却屡屡扑街。
成本在增加,票房却不增,结果自然是面临巨额亏损,邵氏今年的利润率勉强可以达到30%,往后就不行了。
前世从1982年新艺城推出《最佳拍档》后,邵氏就陷入了亏损,每年制作三十几部电影,一大半都不赚钱,以前邵氏可以薄利多销,即使一部戏赚上几十万,也能确保邵氏平稳运营下去,但是随着香江影市的竞争越来越大,邵氏连薄利多销也已经做不到,最终只能关门大吉。
不然还能怎么样?难道要把棺材本都赔光赔净吗?主动停产对于邵氏是最好结局。
如今这个年代,因为新艺城没有召集到七位有才华的电影人,导致他们实力大减,邵氏不用担心来自新艺城的竞争,却要直面比新艺城更加强大的荷东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