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身上的兼职大多都被卸了,权力几乎局限在了枢密院。
朱由检为了让他能和首辅相制衡,把两个委员会重新合并,成立了戡乱救灾委员会。
以袁可立主持,薛凤翔、毕自严、施凤来、徐光启等协助。让袁可立重新拥有了政务上的发言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枢密院的权力。
四大委员会的设立,把内阁的权力分成四大块。
而且在此之外,朱由检还在内阁设立了常务处,以李国普、郑以伟主持,负责内阁日常事务和值班。李国普实际成了常务副,也就是所谓的次辅。
常务处、财政处、军机处这三处,把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分散。
责任分工制度,在内阁进一步确立。
韩爌对于这种分工,可谓如鲠在喉。
但是外面的人却不怎么了解这些,很多文人士子,在称赞封爵拜相的盛典。
大部分文人都认为,当今皇帝对文官非常尊重,而且非常大方,授与文官爵位。
但是一些报纸,也提出了异议。他们拿出了《大明律》和《大明会典》的“文官不许封公侯”,认为封爵不妥当。
这引来了文人士子围攻,他们抠字眼指出,太祖定下的不许滥封公侯爵,不包括皇帝新设的子男士,甚至不包括伯爵。
甚至还有人拿出皇帝追赠于谦、张居正公爵的例子,认为这符合太祖所说的“其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勋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律。”
再加上大明皇帝赏给文官世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袭职在民间之中,也被称为袭爵。
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皇帝给有功官员封子男士很恰当,甚至对于立下大功的,还能册封伯爵。
这让韩爌看到了很舒心,也觉得皇帝的封爵许诺,不是一句虚言。
如果他能立下张居正那样的功绩,就算没有扶保幼主之功拿不到公爵,降两级拿到伯爵却十拿九稳。
所以他把自己岳父推翻的张居正做法翻出来、甚至翻出张孚敬的做法,思索如何整顿内政,解决财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