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当然想反击了,但问题是诸葛亮是一个不犯错的人,这就很可怕了。
诸葛亮不会把已经到手的优势,白白在送回去,诸葛亮步步紧逼,最后都把司马懿逼到城中了。
司马懿需要一点时间缓一缓,战事不止发生在战场上,诸葛亮深知这一点,诸葛亮在青州散布了一则谣言。
说司马懿借领兵之便蓄养私兵,这话其实不算错,任何的领兵之人,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蓄养私兵。
因为在战场上,必须要有一部分绝对信得过的人,这部人跟私兵没什么区别,哪怕日后司马懿不掌兵了,这些人也会以司马懿马首是瞻。
本来司马懿就打了败仗,又出现了这样的谣言,再加上曹操多疑,当然就把司马懿调离青州。
说白了,青州的战场,一直都不是曹操所重视的,青州那个地方,潘闾占得优势太多了、
也就是潘闾一直都没有往青州增兵,要不然这战事早就结束了,曹操也想寸土必争,但青州那个地方除外。
曹操用了三年的时间,想要亲近青州的百姓,但结果就是青州的百姓还是只记得潘闾。
曹操都怀疑这些百姓,中了潘闾的什么邪了。
司马懿离开青州,这也是诸葛亮想看的,棋逢对手的感觉虽然不错,但是放在战场上,兵卒的死伤就太大了。
诸葛亮可承受不了,这么多人因为他而死,说到底现在的诸葛亮心还不够狠。
司马懿只能听命行事,离开了青州,这是司马懿第一次尝试到输的感觉,在他占尽优势的情况下,竟然输给了诸葛亮,这让司马懿非常的不甘心。
司马懿并没有找什么理由,输了就是输了,他在总结自己为什么会输,他输在哪里。
这就是司马懿,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个不同,才成就了今天的司马懿。
输是很多很多原因,所造成的的结果,司马懿想要赢回来,就要把这些原因都解决掉。
其中最大的原因,不是因为诸葛亮,也不是因为司马懿自己,而是因为曹操,曹操在其中的制肘太大了。
曹操并不是一个真的放权的人,司马懿的所有动作,都在曹操的监视之下。
赢的时候还不那么明显,输的时候就感觉非常明显了,司马懿一时间就成了众矢之的,很多将领都在落井下石。
此时的司马懿还不知道,他已经形成了自立之心。他已经不满足被别人掌控了,因此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司马懿一走,青州的魏军主将换成了夏侯廉,这夏侯廉是夏侯惇和夏侯渊的兄弟。
能力一般武艺一般,但在军中的地位却不一般,就因为他姓夏侯,所以在他魏军之中混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