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10章 赴任6

鉴于此,不仅是明朝,历朝历代都对漕运极其重视,不惜在漕运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竭力维持漕运的正常运行。

这也衍生出了一个特殊的团体——漕工,以及一条影响深远的利益链条。

随着运河的淤塞堵溃,以及漕务的废弛腐败,漕运方方面面弊端丛生,很多地方的钱粮其实根本无法顺利运到京师。

比起逐渐败坏、废弛的河运,海运更加便捷,且运力更大。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并不是一句空话,因为漕工的生计而坚持漕运放弃海运,不如说是因为漕工在内的、漕运所衍生出来的庞杂的利益集团。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废漕改海断然不许。

既得利益者们才不管什么弊端不弊端的,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其余的与他们何干?

站在船头,望着运河上繁华的景象,张璟叹气,此时的大明虽然正值壮年,却难免的开始走下坡路了,各种弊政、腐败开始滋生起来,已经开始严重的影响大明的健康。

比如漕运,大家其实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但正因为知道,牵扯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于是,就这样吧,反正大明这艘大船,还没到有沉没的危险的那一天,就算有点问题,修修补补,凑合凑合也是能过去的嘛。

改革的结果免不了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若是无法一以贯之,再好的改革方略,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不免走样变形,既得利益者有太多的办法把自己的损失转嫁到百姓头上,到头来,损失的还是百姓。

也不是说不能改革,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指望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就彻底完成,根本不可能!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贯彻执行,再好的政策也会大变样。

这便涉及到一个政治生命的问题了,明朝的皇帝普遍短命,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即位,前朝的老臣自然是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新的掌权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自然是改弦易辙,若是萧规曹随,取得的成绩算谁的?

所以,很难避免一个人去政息的问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样的改革都会半途而废。

张璟一行虽然低调,但也并未刻意隐藏行踪,只是可惜的很。进入徐州后,一路经邳州、淮安、高邮、扬州,从扬州仪真入长江,沿长江直入应天府,当地官员竟无一人前来迎接张璟。

由此可见,南直隶官员对张璟的态度。

对此,张璟早有心理准备。他一个武臣,一步登天,转为了文臣,虽然南京六部几乎都是养老或者贬谪官员的圣地。

但南京作为陪都,配备了除内阁、都督府及司礼监等内府衙门以外的全部中央机构,却又多不配齐官员,六部缺左侍郎,都察院缺左都御史。但国子监、科道却是诸官俱备。这样一来,使南京设官既能满足实际需要,又不能自成体系。

但兵部尚书不同,朝廷确立了内外守备和参赞机务兵部尚书三位重臣共理南京事务的制度,与当时各省镇守中官、镇守总兵、镇守文臣“三堂”并立的局面相似。

所以,张璟这个兵部尚书是有实权的,尽管他的权力受到北京兵部的限制,但比起其他除了户部之外的四部,好了不知多少。

俞纲坐在洪武门东的兵部衙门里,心神有些不属,他并非因为张璟即将来上任而心神不属,这位老先生倒也没多大的官瘾,景泰三年时,当时景庙让他入阁,但却被固辞,到了朱祁镇复辟后,便把老先生送到了南京。

前几天张纯致仕后,给俞纲很大的感触,他也想致仕,可惜,并未得到应允。

俞纲招了招手,叫来一名胥吏,“新任尚书即将上任,叫大家准备迎接吧。”

不大工夫,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人纷纷来到了他的值房,“笠翁,有何吩咐?”

兵部郎中金亮拱手,笑嘻嘻的问道。

俞纲没好气的伸手点了点金亮,他就不信,金亮会不知道自己找他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