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家关照着不要把自己埋在写作里,这一点岳清言认可了。但是,不代表他一定喜欢这样。这倒不是因为他是个,喜欢用写作来虐自己。而是,一点习惯了当一个作者之后,思考各种各样的桥段就成了本能。一旦停下来了,反而会感觉到各种不爽。所以说,驱动作者最好的动力并不是这样那样的催稿,而是下一个故事。
现在,岳清言就是这种状态。以前的各种故事桥段当然还在,但到底要不要写,怎么写就是个问题了。比如他现在把《心理测量者》的故事拿出来给房安馨,就觉得挺有趣挺合适的。他当然会结合房安馨的想法和创作特点来重新规划故事:
比如,故事的主调不再是日式的纠结,而是机构内的不同立场的磨合和协调,更多地对外表现集体荣誉感之类的,只要这个一旦站得住,故事立刻就非常本土化了。
再加上里面的反派,也不是个那么癫狂的人物,而是在反社会的心态上加入了更多细致妥帖的层面,也就是把槙岛圣护朝着汉尼拔教授的方向推动了一把,或者,是把他往《黑名单》里的r的方向推动了一点。甚至有一个方案,是把《心理测量者》和《黑名单》两个故事合并,但这样有些可惜。岳清言以前可以说是《黑名单》的脑残粉,对r这个角色异常喜爱,还是想以后好好拿出来玩一把的。只是,这个题材实在不适合在国内发表……
至于故事的大阴谋大谜题要如何设计,岳清言也有自己的考量。日式的故事,搞定了一个人就搞定了一切了,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岳清言有些想把故事设计成两层的谜题,首先是搞定了反派大b,但是,这却是他自己布置的。通过自己的死去断绝一切线索,然后让自己以前布置下来的各个不同路线的阴谋自行衍生发展。当自己不存在了,那联系所有这些的阴谋的关键点就消失了,这个以整个社会制度为赌注的大阴谋,才变得真正完美无缺。而主角和团队,则需要在各种细枝末节中抽丝剥茧,去反推反派大b的想法,思维轨迹,乃至于从他的疯狂中整理出一丝他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理性和逻辑。
只不过,这样一来,这个版本的《心理测量者》就不得不采取大型的倒叙插叙结合的方法来讲故事了,一开篇先要搞定反派大b,然后发现这才是开始,主角和团队解决一个又一个事件和阴谋的时候,就在不断抓出背后隐藏的反派大b的伏线……一个死去的人,却仍然活跃自故事中,其实也是很带感的。
但这样对故事的要求就高了,岳清言就算一开始没有想好所有的伏线,至少也要把一些主要的东西列出来,或者是做出有足够可能性的中间层去解释这些伏线的问题。像破解资料啊、发现密码本啊、一个装着无数东西隐藏着谜题的密室啊都是做这种缓冲的解释层的常用的手段。反正,选一个就是了。
随着岳清言的讲述,房安馨不停地点头。岳清言几乎已经将这个故事的大部分前置设定和开篇的剧情都想明白了。说的东西稍微整理下,可以直接开始画第一话了。而随着岳清言的讲述,房安馨直接从手边拿出纸笔——这些东西是直接装在轮椅上的——开始画人设草图了。
这种效率,看得关诗月矫舌难下。
“你们一直是这么干活的?”关诗月问道。
“差不多吧。我们真要聊事情,其实不花多少时间。点透了一些关键的地方,其他互相都很理解了。”房安馨笑着说。
“那你们之前不是还为了池袋西口公园的故事调研了几个月?那你们……”
“就是因为之前调研了几个月,配合才能那么默契啊。说到一个角色类型和性格,我只要说几个词,安馨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默契也是要有共同的知识、经验基础的嘛。你们演戏搭戏不也是?”
“嘿嘿,我才演了多少啊,几个组有对手戏的演员,没一个重样的,我哪知道。”关诗月笑着说。
“学校里呢?”
“我其实都没在班里待多久。成绩是不错,可长期在外面拍戏啊。你觉得我履历这几年是怎么刷出来的?”关诗月无奈地说。
“好吧……”岳清言有点头痛:“反正默契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你以后会知道的。”
“你仿佛是不讲理的大人在哄小孩子。”关诗月说。一脸无辜。
岳清言的头更痛了。
关诗月问:“你在香港搞的电影,快好了吧?”
岳清言说:“朱总说在谈排片,谈完了就有日期了。反正都做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