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5章 马市

东南倭寇还没有根除,西北又生战事。朝堂似乎永远没有消停的时候,众臣又争论起来了。

往常都是文官主和,武将主战,但这次却反过来了。以郭勋为首的一干武将主张和蒙古开放马市,朝廷用粮食、布匹换蒙古的战马,双方各得其利,避免战争。

郭勋虽然多年没有上过前线,但是他出生在勋贵世家,对蒙古人很了解。蒙古和倭寇不一样,长城北边是草原,大明既没办法把草原挖走,也没办法把游牧民族赶尽杀绝,蒙古人是打不完的,打跑了这个部落又来新的部落,只要漠北草原存在,北疆就永远不可能平静。

而且蒙古人也不是天生爱打仗,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一样,大明百姓家家户户有条件的都会储粮,但游牧民族没有余粮,一旦遭遇雪灾、干旱、瘟疫,他们没有粮食吃,立刻就要面对活不过这个冬天。

所以他们只能南下打仗,打赢了就抢粮食过冬,打不赢回去也是饿死,蒙古骑兵这才格外骁勇。

被死亡驱动的人是无敌的,边疆官兵的命也不是白来的,没必要和一群亡命之徒硬杠。蒙古人要的就是粮食,换给他们就是了,还能得到一批优质战马。

郭勋出于一个领过兵的主帅良心,他真的觉得开放马市,互通有无,对蒙古对大明都好。他给皇帝写了长长一封折子,陈明开通马市的好处,早早递到宫里。

许多西北军的将领都同意郭勋的观点,连傅霆州都送折子回来,赞同开放马市。

他还在折子中提出,蒙古八次请求朝贡被拒,但蒙古百姓的许多生活用品必须从关内换。官方渠道关闭,他们就只能和私人联系,如此一来容易滋养祸端,稍有不慎就会发展成第二次倭寇之乱。与其让他们私底下勾结,不如朝廷接管,将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傅霆州在折子中写了如何管理马市,马市进行期间如何调整军防,在不影响互市的情况下保证安全。看得出来傅霆州上前线后,能力成熟很多,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建议。皇帝看了后很重视这封折子,不断召臣子进宫商议。

皇帝也是倾向于开放边市的,能用其他手段解决,谁愿意打仗呢?倭寇之战掏空了国库,浙中卫所四十一个,战船四百三十九艘,军籍尽数耗尽。国家现在都没缓过这口气,皇帝并不愿意再生战事。

最后,在武定侯郭勋大力支持、皇帝默许下,边关重开贡市的事就这样敲定下来。

嘉靖十八年九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大同镇宪堡开马市,俺答部落挑良马到马市交易,换取粟豆、细缎等必需品。俺答部落十分重视这次交易,大同总兵也亲临市场巡视,三日内大家都很客气,自始至终没有蒙古人扰乱交易,马市算是圆圆满满落幕。

镇宪堡第一次试水很成功,俺答部落得到了粮食和布匹,当年冬天果然没有再南下,双方相安无事。其他部落听说了马市,也要求交易。郭勋、傅霆州等人一力担保,在众人的推动下,十八年冬,花马池第二次举行马市。

这次交易的时间更长,好几个蒙古部落到场,狼台吉严格约束部落,蒙汉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当地百姓生活安宁,没有受到马市影响。

嘉靖十八年下半年,因为马市的存在,边境战事大幅减小。两次成功的交易鼓舞了士气,傅霆州再次上呈折子,提议可以把每年开马市的次数提高到四次,并且可以扩大到宣府、延宁诸镇,让当地军民就近和关外游牧部落交易。只要限制每次的贸易额,就不会壮大蒙古诸部落,并可以用粮食手段控制他们的人口和生计,长此以往,蒙古部落就不会再对大明边境造成威胁。

皇帝采纳了傅霆州的建议,在第二年,试着扩大马市范围。但是,接下来的互市却频频出乱子。

三月,蒙古请求用牛羊交换粟豆,却被当地守将拒绝了。

蒙古人认为这是交易,双方用等价的东西各取所需,穷人没有骏马可以换,但是他们带来的牛羊亦是上等品质。然而在朝廷看来,马市是朝贡,让你上贡战马就上贡战马,哪有讨价还价的份?

双方隔着城墙谈不拢,之前又有血海深仇,局势一下子崩了。牧人千里迢迢赶着牛羊到汉人城墙下,路上干粮都吃完了,就等着和汉人换了粮食,带回去养活一家老小。然而现在明朝廷却让他们空手回去,牧人当然不干,干脆趁机攻城,闯入边关抢粮食。

来交易的牧人入边为盗,立刻给马市拉响警钟。朝廷收到好几封弹劾折子,指责边关武将姑息养奸,里通外敌。郭勋是坚决推行马市的人,现在马市出事,他也受到不少质疑。

郭勋坚称这是意外,大部分蒙古人是遵守规则、友好通商的,不能因为少数几颗老鼠屎,就否决了整个马市大计。

朝中文武官又吵成一团时,辽东也紧接着出事了。俺答部落逐水草而居,今年春天迁徙到辽东。他们要求在辽东继续开市,但去年他们是和大同府交易,辽东守将不肯冒这个风险,让他们去大同商谈。

俺答部落被激怒,觉得是汉人出尔反尔,存心刁难。他们借机三次大举入边,在当地大肆抢掠粮食、畜产。

有人开了头后,宣府、大同的马市也有蒙古人钻空子,他们故意用病马、劣马以次充好,甚至有人白天卖马,晚上就带人潜入城镇,夺回他们的马匹,席卷着粮食、钱财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