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是本科阶段文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这门课程主要涵盖了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主要的文学流派和思潮。
课程内容通常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开始,历经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 至 18 世纪文学、19 世纪文学,一直到 20 世纪及当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城市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的作品,17 至 18 世纪英法等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19 世纪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以及 20 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等。还会涉及到东方文学,如印度文学、日本文学等。
教学方式上,一般有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讨论、作品阅读与分析、多媒体资料展示等。教师讲授会系统梳理各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看法;作品阅读与分析让学生直接感受外国文学的魅力和内涵;多媒体资料展示则通过图片、影片等辅助学生理解。
课程考核方式多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等。平时表现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可能是读书笔记、文学评论、小论文等;考试形式多为闭卷或开卷,重点考察学生对外国文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本科生开拓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感受多元的文学风格和价值观念,提高文学鉴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然而,这门课程涉及众多国家和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信息量较大,且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差异明显,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文化敏感度。
总的来说,《外国文学史》对于本科生丰富知识体系、提升人文素养和培养全球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外国文学史》大学生教材内容的进一步补充: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学部分,教材可能会深入探讨希腊神话中诸神形象的象征意义及其对后世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对于荷马史诗,会详细分析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以及所反映的古希腊社会价值观。罗马文学方面,会着重研究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在继承希腊文学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之处。
中世纪文学中,除了常见的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教材会进一步阐述宗教文学的体裁特点和思想内涵,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教化作用。对于但丁的《神曲》,会从宗教、哲学和政治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剖析其象征体系和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部分,教材会深入研究薄伽丘《十日谈》的框架结构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在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中,除了着名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还会关注其历史剧和传奇剧,分析其对人性、爱情、权力等主题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表现手法。
17 至 18 世纪文学方面,对于古典主义文学,会详细讲解其遵循的“三一律”原则以及在法国文学中的典型作品。启蒙主义文学部分,会探讨伏尔泰、卢梭等作家作品中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自由、平等、理性等理念的倡导。
19 世纪文学中,浪漫主义文学部分会深入分析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如德国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情怀、法国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反抗。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会着重研究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批判精神,以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社会问题揭示。自然主义文学部分会探讨其科学方法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以及与现实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