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部分史学家则是对此表示不满,觉着承武帝根本不配在这“三武盛世”中占据一个“武”,三武盛世应该改成“二武盛世”才对。
但是很可惜,大多数的史学家们都认为,不管承武帝本人到底怎么样,但承武一朝终究还算是盛世的——哪怕这个盛世一部分归功于天武皇孙、也就是天武帝;另外一部分归功于陈潇也是一样。
长久的三武盛世之后,大虞陷入了一个平缓发展的时期。
后续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处于一个“平庸”的状态,大虞的百姓们以及大臣们对此也没有什么别的看法,左右先祖已经打下来了江山,他们只需要维护就是了。
一直到“虞昏帝”时期,情况才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在虞昏帝当朝的时候,他重用奸佞、远离贤臣,妄自修改科举制度,将科举制度从考核“建武大典”修改成了考核“歌舞诗赋”。
是的,歌舞、诗赋
会唱歌、会跳舞、会作诗吟赋就可以当官。
这种改变让科举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在虞昏帝一朝引起了一系列的动荡,民间的百姓们开始研究起这些小道,而非是真正的利国利民的治国之策。
大虞开始出现动荡。
而当时的陈氏并没有理会这件事情,因为当时的陈氏家主同样稍显平庸,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而且大虞还没有处于一种濒临灭亡的地步。
虞昏帝的改革使得大虞陷入一部分细微混乱的同时,也使得大虞的“文化”昌盛起来。
后世中的史学家们研究得出结论,大虞朝文化最为鼎盛的时候就是这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小调——最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剧种、出现了新的舞蹈风尚、如掌上舞、做歌舞等等,也涌现出来了一批大诗人、大文人。
这种虚假的繁荣持续了十年,便被大虞的下一位皇帝终结了。
“安平帝”。
安平帝何许人也?
虞昏帝的长子。
安平帝自幼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诗词歌赋、更不喜欢那些靡靡之音,所以安平帝不受到虞昏帝的喜爱,也正是因此,他才得到了机会悄然出宫。
野史记载,安平帝年幼的时候在深宫中长大,后来便化名居住在官渡陈氏的老宅之中,整日沉迷在拙身楼的书籍里无法自拔。
待到后来回宫之后,又整日沉浸在藏书楼中。
一部分史学家认为这便是历史的真相,因为后来的安平帝实录中所记载的安平帝的确是这样。
甚至说“帝少时爱读书,不分昼夜。”
安平帝长大之后,被虞昏帝立为太子——因为他是嫡长子,且没有犯错、且十分贤能,所以哪怕虞昏帝再不喜欢这个和自己相反的孩子,也得捏着鼻子立安平帝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