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兵之争,在援朝之役里,也是明廷党争中,能够让功勋卓著杨镐撤职的主要因素。
毕竟,若无浙江游击陈寅等将领向袁应泰进谗言,内外结合,给了丁应泰弹劾杨镐的理由,否则,任丁应泰再如何作为,没有致命的理由,也弹劾不了杨镐的。
这种事情的发生,原因便是南兵和北兵争功所致。
杨镐是河南人,他本是明朝北方地主集团中的成员,对于军队,自然在地域上更与北方军队亲近。
在加上杨镐早年立的军功,便是和北兵一起,故而对于北方将领李如梅等人,杨镐必然更为亲近,在论功方面,肯定有所偏袒。
如此,对于南方将领,杨镐自然有一定程度的疏远,这一点,即使是事后为杨镐求情的浙兵大将吴惟忠等人,与杨镐的亲近程度也不如北方将领。
这样自然引起南兵的不满,而杨镐在朝鲜之役里,被陈寅等南方将领弹劾的“鸣金而退”之事,便是南方将领不满杨镐的最好的证明。
事实上,在朝鲜史料里,蔚山之战里,陈寅率兵冲入敌阵,斩首数百,连攻下两寨,将攻下第三寨时,杨镐见左协副总兵李如梅部队未到,恐陈寅独占战功,忽鸣金收兵,致功不成的这件事情,却是有另一番记载。
那就是陈寅不是因为杨镐鸣金收兵才退兵的,而是他攻了两寨后,自己负伤,麾下兵马也损失严重,主动退兵的,而杨镐也是看出内城岛山城难攻,这才改变战略,鸣金收兵,使用围城战术的。
不过,主将杨镐尚未命令收兵,陈寅等人却带领攻寨兵马退兵,自然要得杨镐惩处。
正是因此,再加上平日里杨镐对于南方将领,确实不如北方将领友好,种种原因,致使陈寅等人向丁应泰进谗言,为的就是把杨镐这个偏向北方军队的指挥官撤职,以达到他们报复的目的。
有明一代,地域之争,可谓是贯穿整个朝代,到了中后期,愈演愈烈,这一点无论是文化人还是军队,都是如此。
甚至于,不只是南北之分,相邻的省,也是争斗不已,党争便是最明显的记忆。
即便在朝鲜战场上,也能看到地域之争的深厚的影响力。
正是明廷之中,首辅赵志皋和次辅张位的权利角逐,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政治斗争,南兵和北兵的争斗,三方结合,这才促使了杨镐被弹劾的事情,大到明廷要立即换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的程度。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万历皇帝对于功勋卓著的杨镐和次辅张位的猜忌,这也是朝鲜国王连续为杨镐发陈情疏,万历皇帝都不采纳见证所有事情的当事国的建议,一意孤行的原因。
为了救杨镐,朝鲜宣祖国王在陈情疏中,表达他那种吃惊的心情时说:“距始而疑,中简讶,终乃大骇,且惋且闷,如横舟巨海震风骇浪之中,篱师忽去,憋然以待死亡之无时也。”
对于杨镐被弹劾,朝鲜上下实在是意想不到。
他们对于杨镐到汉城以后的战功,深表称颂:稷山大捷,解汉城之围;蔚山之战,虽未收得全功,但也大大地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深知杨镐熟知朝鲜事务,对于朝鲜战事,尽心尽力。
而现在,正是杨镐部署全面抗倭战争,将收复失地,赶走倭寇之际,却受到明廷弹勃,并被撤职归国,确实出乎意外。
《陈情疏》中,朝鲜宣祖对杨锦称颂备至,其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