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娘并不懂得官场上复杂的干系,在她领略的世界里,权贵人家,打死个下人是常有的事。
她只晓得担心着急,没头苍蝇似的领着人来闹一场。再不见人出来,只怕她连老太太的屋子也敢闹进去,抓着那“老妖精”,就要一顿好打!
好歹是他平安出来了,她便不哭了,去卷他的衣袂裤腿,“呀,打得这样青!”
“这不是再常有不过的事?打几棍子,哪有不见淤青的?没什么要紧。”
箫娘有时候真是恨死他这满不在乎的态度,恨得咬牙切齿,“你哪样都讲不要紧!既然不要紧,不如打死的好!”说话便嚎啕大哭起来。
他只讲不要紧,哪里晓得她在家听见季连来报,一颗心慌得没处停放。此时虽缓缓搁平了,却仍有余悸。这余悸的振荡,恐怕得绵延一生那么长。
她一壁扯着嗓子哭,一壁仰起脸,不知是对谁抱怨,“当个平头百姓窝囊、当了官还是窝囊!”
或许是向车顶外的天埋怨。天外,只得无尽的人海,急管繁弦喧哗地从四面八方拍涌来,天却无回应。
只得席泠搂她在怀里,不住轻拍,“不哭了不哭了,才多大点事情,何至于此?”
箫娘还是呜咽不停,被他锁在怀里,手还不消停地捶打他。不知是哪里忽然来这么多眼泪,好像一生的眼泪都在此刻复复行行往外泛滥,散落在路旁。
马车摇摇晃晃,擦身无数锦衫罗衣,泱泱洪流中,春色初起了。这辆饬舆像个坏了脚的年轻人,趔趄着在黄昏里颠簸流离。
归家箫娘才算止住了眼泪,晴芳男人遣人请了位老道的太医来,反反复复查检一番,老太医拈着须笑了笑,“不妨事,就是些皮外伤,搽了我搁下的药,好生保养几日就能好了。”
席泠趁势叫给箫娘把脉,查查妇科。那老太医也算略通妇科,问诊了半日,才道:“没什么不育的症状,依老朽的意思,恐怕是太太过于清瘦了,才一时不得生养。生养孩儿的事情,还是要看天道机缘,急是急不来。太太只管把身体养起来些,放宽心,机缘到了,孩儿自然就有的。”
送出太医去,箫娘遣散了满屋的丫头,独自去掌灯。那灯靡靡地照起来,黄黄的影,窗外却是幽蓝得往黑里坠的天,什么东西都深了一层颜色,重重地往地上坠。
箫娘擎了一盏银釭,搁在床头的小几上,落在床沿,把自己细细的胳膊对着烛火扭一扭,“我瘦么?也不算太瘦呀。”
席泠一条胳膊叫纱布裹着,前后夹了两块板子,不好动,便用另一只手去握她的腕子,“瘦是瘦,倒是比头两年刚到家的时候好了些,那时候人家议论你,只说你是哪里逃饥荒来的。”
他说“到”,好像是“回”,仿佛他们一早就该相遇的。箫娘漫漫的游绪,又想起那一年的情景,也是二月天,一日比一日暖和,她走过了繁华而空寂的秦淮河。
那时候吴太太因恼恨她,什么也不许她多带,她的包袱皮里只得几件十来岁上做的旧衣裳,一年一年地改大,改长,用的虽然是同色的料子,但颜色总是有点差异的。
那些尽力接得不见针脚的布,此刻想来,像是她零零散散的人生。她紧抱着,跌跌撞撞地,终于撞到席泠眼皮子底下。
想起来,她心里来了气,顺势把他拍一下,“嗳,你那时候,怎么总不拿正眼瞧我?”
席泠有些糊涂,“哪个时候?”
“就是刚到你家的时候!”箫娘乜着眼,又满怀期待,自己展开浮想,期盼着他有某些难以起口的隐情。
可叫她失望了,席泠沉入过往,西厢的窗缝外头,她缩着肩在杏树底下坐着,佝偻得可怜,不时向四下里打量,止不住地撇嘴哀叹,那副嫌贫爱富的嘴脸展露明显。
他好笑起来,“那时候你太瘦了,拢共没几两肉,长得也不算出挑,哪个男人一眼见你会喜欢?况且你又蠢钝,长了一百个心眼子,都露在外头,生怕人瞧不出来似的。”
箫娘一口气险些没上得来,“那你什么时候有那门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