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七三二 问道

朱和圭说是"知道"了,其实未必就是真的知道.相反,在被父亲教育过后,他更多的是迷茫.

千百年来,恐怕所有的孩子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

或许朱慈焤自己忘了,但他小时候也肯定有过这个疑问.

关于答案,宋人说得最清楚: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宋真宗还有一首诗,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诗绝不是鼓励青少年去读意淫小说,而是劝学.

若追究根本,就连孔夫子都指出:耕地还有饿肚子的可能,学习则必然有禄位在其中.可见学而优则仕是从古至今的通行价值观,区别只是仕然后为自己谋私利,还是为生民立命,这就取决于学者的境界了.

朱和圭的身份注定他不需要"仕",那么他求学的意义何在呢?

父皇曾经教育他,学习能够充实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书籍是人升华的阶梯,知识使人走向文明脱离蒙昧,这邪总结下来就是一个意思:因为我们不够完善,所以要努力学习,完善自己的人格,升华自己的境界,成为先贤至圣那样的人物.

本着对父皇的崇拜,朱和圭很小就奠定了对圣人的向往.读书之后,凡是修身养性的学问,他都十分用心.那些先生们也很无私地将圣人言行告诉他,将如何成为君子,乃至于圣人的路径指给他.

然而走着走着,他发现父亲反而不认可他了.

这是因为自己走偏了么?还是因为父皇应了那个"叶公好龙"的典故?

朱和圭在后来的行程中都没有开口说话,只是看着窗外闪过的林木和田野.他已经从蒸汽时代的震撼中回过神来.不再像几个弟弟那样仍旧充满了兴致.他发现父皇也拿出了一本《万化之学》的杂志读了起来,仍旧是孜孜不倦地完善着自己的不足.

——莫非的确是我格物不足的缘故?

朱和圭想起了王阳明的故事.在阳明先生幼年时候,曾坐在庭院中格一片竹叶长达七昼夜,乃至于最后昏死过去.虽然阳明先生并未因此得道,但是这种追求智慧的坚决仍旧让朱和圭十分向往,他也曾偷偷模仿.但只是两餐未食,母后就已经哭红了眼.

再看看《万化之学》,里面都是天地万物构成根本,以及变化原理的内容,几乎每出一期就会成为新的化学课本.朱和圭对于这些变化既是新奇又是排斥.总觉得这些东西与性命之学根本没有丝毫关系.

的确,你知道铁和氧能发生氧化反应,但这能解决你心中的困惑么?

能知道天地人之间的感应么?

能秉持中道而不做任何错事么?

能圆融地在社会中游走,让所有人见到你都如沐春风么?

既然什么都不行,学他还有什么用?

国家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个万民皆尧舜的大同世界,而非蝇营狗苟的小人世道.

朱和圭猛然间感觉到一股剧痛,原来是自己的手指甲深深嵌入了掌心肉中.

这么想实在太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