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1章 第111集《妙法莲华经》

丁二、弥勒疑问 分二:戊一、此土菩萨疑问;戊二、他土菩萨疑问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五十七面,我们看丁二的“弥勒疑问”。这一科是正式讲到“约本门开近显远”。

天台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把佛陀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本门的佛陀,一个是迹门的佛陀。那么,这个“本门的佛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诸佛功德的根本。佛陀所有的功德是有一个根本的,就是佛陀的法身、报身。也就是说,我们凡夫的修学,从名字位到外凡的五品观行位,到内凡的六根清净位……到内凡清净位的时候,在寂静的心中,突然间一念的相应,这个时候我们生命当中第一道的光明出现,就是入了大乘的见道位,破无明,证法身。法身出现,当然就有报身,就有应化身,这三身具足。但是这样有一个问题:本门是约法身、报身安立的,而事实上,从圆教的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有四十二品的法身,地地圆满、地地光明,那到底是约哪一品呢?

智者大师说,按照《法华经》里面的内容,这个本门是第一品的法身,就是你一个凡夫初证法身的那个时候叫做本门。因为你这个法身是一得以后,一得永得,他不可能失掉,只是说后面的是怎么样?地地圆满而已。就像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这本质,这个光明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它的亮度不同。所以,当释迦牟尼佛从一个真实的凡夫位,透过内凡、外凡的加行以后,第一道法身出现的时候,这个就是本门的出现。而他那一期的本门所出现的应化身所教育的弟子,叫做本门弟子,就是<从地涌出品>的当机众。释迦牟尼佛真正意义的成佛,就是那一次是真实的,后面全部都是示现的。后面的,他到东方世界,到娑婆世界,到哪一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其实都是示现。他早就成佛了。

所以,说这个人成佛了是什么意思?就是他第一次出现法身的时候,他叫做成佛,因为他三身具足了。所以我们在学《法华经》,你要进入<如来寿量品>之前,要先弄清楚什么叫做本门佛。就是初证法身的那一次,那一刹那,就是本门佛。

那什么是迹门佛呢?就是你有本门以后,从今以后你就可以怎么样?“月印千江,百界作佛。”你愿意到哪里去都可以。你只要发愿,然后去修习波罗蜜,去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只要你有净土。第二个,只要有人跟随你,你就可以成就一个八相成道的佛陀。这个就是迹门的佛。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出现,就是迹门佛。

这两个佛,对我们凡夫来说都很重要,各有各的重点。本门佛,他的重点在于功德摄受;迹门佛的重点在于现身说法。

我们以净土宗作例子好了。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人,我们对于阿弥陀佛的认知,要有本门的阿弥陀佛跟迹门阿弥陀佛的认知。比方说,你平常在佛堂里面念佛,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不可能现前,阿弥陀佛的现前是“是人临命终时”。但是,阿弥陀佛没有现前,不表示阿弥陀佛没有加持你,说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你在佛堂默默地念佛,其实你已经在积累往生的一种功德。就是,你不要以为极乐世界的莲花是临终才出现,它是在你平常每一句的忆佛念佛当中念念成就,因为你跟法身感应道交了。法身的功德是常住的,它没有时空的障碍的,只要你把善根准备好。那么,净土宗的善根是什么?忆佛念佛,他就跟你感应道交。

当然,你也不可以执理废事。说,欸,我平常有念佛就好了。你一定要怎么样?还是得求往生。因为,蕅益大师说,你要能够往生,你才能够蒙阿弥陀佛长期的教化。我们一个凡夫要成就智慧,不是短时间的感应就可以解决的。你一定要跟佛陀同时生长在同一个时空,他给你教化,你有问题请教他。

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不能执理废事。虽然我们忆佛念佛就跟弥陀的法身功德感应道交,“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是如果你没有往生,你的现实状态——娑婆世界就是没有应身佛出世。所以,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同一个时空,同一个环境,然后慢慢地成长。所以对我们凡夫来说,本门他的好处是随时都在,迹门就是现身说法,所以这两个对我们都很重要。

前面的十四品,我们讲完了迹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代的现身说法,我们作一个总结,就是会权入实,建立一佛乘的思想。以下正式地讲到本门的功德。佛陀讲本门的功德,他的一个内涵,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是怎么样成佛的,没有讲,而是假借他的本门弟子,就“从地涌出,住在空中”。

这些本门弟子出现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点,功德具足。我们前面看到本门弟子出现的时候是大神通、大智慧、大福德庄严,那都是久修的法身菩萨。第二点,这些本门弟子,这种大功德庄严的弟子,对释迦牟尼佛是事以师礼,用事师长的态度去恭敬释迦牟尼佛。这表示说,这些本门弟子跟释迦牟尼佛是有师生关系的。

所以,他一方面功德庄严,一方面事以师礼,也就引起了释迦牟尼佛这一期教化的迹门弟子的疑惑了:就是这些大功德的庄严的法身菩萨,到底跟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结下什么因缘?由这当作一个发起,发起序。

戊一、此土菩萨疑问 分二:己一、长行疑念;己二、偈颂正问

我们看弥勒菩萨代表大众提出疑问。疑问里面有两段,先看此土菩萨的疑问,后面再讲到他土菩萨的疑问。此土菩萨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应化以后……这些菩萨当然不是这一期成就的。其实,真正释迦牟尼佛迹门的弟子是声闻众,就是这一期的这些舍利弗、目犍连尊者等,从一个生死凡夫、外道开始学佛,到证得阿罗汉。那么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早就是菩萨了,他们是来亲近释迦牟尼佛的应身佛,所以也算是此土的迹门弟子。那么弥勒菩萨就代表这些所有的迹门弟子提出疑问。疑问里面分成两段:第一段,长行的疑问;第二个,是重颂。

己一、长行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我们先看长行方式的疑念。就在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在空中现前,然后用身口意去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后,这个时候,弥勒菩萨以及法会当中的本土的八千恒河沙的菩萨,心中共同有两个疑惑:

第一个,“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我们知道,这些大菩萨,法身菩萨,都不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的,但是他们是在这个时候来亲近释迦牟尼佛,听他说法,来辅助释迦牟尼佛的迹门佛的教化。那么这些法身菩萨他们是怎么样?他们是可以“千百亿化身”的,所以他们不是只有亲近释迦牟尼佛,他们经常是遨游在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出现,就是说,即便我们这些法身菩萨,长时间地亲近十方诸佛,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甚至于也没有听过他的名号。不见其人、不闻其名,这个很特别。这第一点。为什么都没有见过这个人,也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名号呢?这第一个,这问人。

第二个,问事。这些法身菩萨,从地涌出,住在世尊前,对世尊合掌供养,问讯如来,事以师礼,那是为何而来?

第一个问人,从何而来?第二个问事,为何而来?问两件事情。

这个时候,当然不是只有弥勒菩萨有这样的疑问,乃至于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中都有共同的疑问。弥勒菩萨一方面自己想要解决心中的疑惑,一方面也要解决大众的疑惑,所以合掌向佛,来向佛陀请问。弥勒菩萨的疑惑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不知其人。就是说,我们是法身菩萨,我们是经常以千百亿化身来亲近十方诸佛,有太多的亲近诸佛的经验,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些菩萨呢?其实,从古德解释里面,他们是有见过,但是他们不知道其人,不闻其名。表示什么?按照菩萨的情况,低位不知高位的境界,就你低阶的,你看到高阶的,你不知道这个菩萨的本来面目。就好像观世音菩萨的示现,观世音菩萨有好几种示现,其中有一个叫鱼篮观音,他就示现作一个卖鱼的妇女,整天拿一个鱼篮子在市场里面卖鱼,趁这个机会来摄受众生。那么你今天一个生死凡夫,你看到鱼篮观音,你会知道他是观世音菩萨吗?你当然不知道。所以,你整天跟他买鱼,但是你跟他讲说,我从来没有看过观世音菩萨。其实你跟观世音菩萨经常见面。这个就表示什么?表示从地涌出的菩萨的水平、境界,是高过弥勒菩萨,所以他才说“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就是这些法身菩萨的水平是超过弥勒菩萨的,是这么一个情况。第一个,不知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