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时增北军为八校,东汉又改为五营。
地方军有材官、骑士和楼船三个兵种,由郡尉和县尉协助守、令统管,每年进行射御、骑驰和战阵训练,秋季进行“都试”。
平时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凭兵符应调从征。
东汉光武帝时与民休息,曾下诏罢郡国都尉和地方兵。
秦汉以征兵为主,男子一般17岁傅籍,23~60岁服役,役期2年左右。
征兵不足以募兵补充,也征发刑徒为兵。
东汉罢郡国兵后,遂改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沿东汉军制,因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军事繁兴,军制复杂多变。
新军制突出者有:都督制。
统治者为动员地方力量镇压人民的反抗,维系摇摇欲坠的中央政权,便扩大地方权力,州牧、刺史多加将军称号,将军持节都督一州数州军事,或都督中外军事,专擅一方军、民、财政大权。
人民反抗虽被镇压,但同时也形成了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
世兵制。
在地方势力崛起过程中,召募来的大量私属武装家兵、部曲等,逐步上升为政府军,军人与其将领保持着封建依附关系,职业兵增多。
统治阶级为保持一定兵源,将军人家属编为军籍,成为“士家”,强迫他们世代从军。
士家不仅成了兵役的固定承担者,而且成了统治阶级控制军权的人质。
世兵制下军人地位低,素质差,战斗力弱。
沿边少数民族的部族兵制。
随着中央集权下降,边境一些少数民族的武力上升,开始向中原富庶区扩张。
军事上保留本民族特点,并参用汉军制,形成了独特的部族兵制。
如北魏的兵户制和镇戍兵制,西魏、北周的府兵制。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
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浓厚的部族兵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