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后记(下)

所以。

人类不能离开乡村,即便是已经迈步星辰大海,也不能离开乡村。

可怎么振兴乡村,却是个问题,仅仅靠退休的老人可不够,哪怕乡村基础设施建的再好,城市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其实也不愿意去乡村养老的。

就算愿意,也没用。

没有哪个地区,只有老人就可以繁荣起来的,有这种繁荣也是虚假的,没有生机的,想要有孩子,就必须有年轻人,而让年轻人回到乡村,必须得保证一点,那便是让他们安心,让他们打心底里觉得,哪怕回乡村了,也不会被时代所抛弃,也能生存生活。

在靖汉改制之后的十年,乡村建设是周瑞主抓的两个重点之一。

乡村要繁荣,那必须是百业繁荣,不能光让人回去种地,种一年地才几个收成,亦或者说,能种地就不错了……

在过去,资本将种子垄断,并提供配套的种植方案。

你不听可以,但你连种子都没有,上哪去种地?化肥价格年年涨,种地不亏钱就算好的了……

但,不种地了,耕地怎么保证?

想要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农村的社会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年年都要跟着做。

在高二的暑假。

苏炳跟几个朋友和同学,就参与了农村调查。

他们将前往皖南的歙县做调研,不但要采访,还要真实体验生活,吃住在农民家里,给乡村小学当义工、帮忙种田……

一路舟车劳顿,耗费了十多个小时,终于辗转来到歙县。

他们到村委会去报到,此时村委会正在做晚饭,许多老人已经端着碗筷来到大院,等待着食堂开饭了。

在炎历二十年,帝国其实已经处于重度老龄化了,如今正好是巅峰期。

超过35%的人口已经在65岁以上了,哪怕这些年在修行和养生上有大力推动,但这种日积月累的东西,临时抱佛脚自然成果有限。

为了解决养老问题,也为了振兴乡村,靖汉最终还是决定将养老产业放在乡村。

六十多岁的农民可以下地,六十多岁的打工人估计连自理都困难,养老的重点不在赡养,而在医疗,在调养。

变老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伴随着老去而来的各种病症。

无痛无病活到寿终,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报。